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讯(通讯员 印莹 方国章)“每天蒸三千只包子,一年加起来超过一百万多只”,“煮了十年的面条,连接起来几乎可以绕地球一圈”,“凌晨三点起床,工作六个小时之后才能吃上早饭”……
如果不是一节课,没有人会相信这些记录是由普通的食堂员工创造的。日前,扬州大学的师生被一场特殊的课堂演讲深深感动,主讲者不是著作等身的教授,也不是大名鼎鼎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群来自学生食堂的普通阿姨们。
“拿着低微的收入,干着最重最累的活,却常常因众口难调被师生抱怨。他们是校园里辛勤的劳作者,却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人群。”于是,该校公益组织“牛津团”筹划了这堂特殊的课程,把食堂阿姨请上大学讲堂,和学生们说说心里话。
食堂阿姨走上大学讲堂?很多学生抱着疑惑的心态来到现场,本来只有一百个座位的教室,被两百多名学生挤满了,就连一些老师也来“凑热闹”。
负责刷盘子的李文秀阿姨虽然在大学里工作了八年,但还是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堂。白色工作服、黝黑皮肤,表情还有些严肃,面对着一群大学生,显得很紧张,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这是她昨晚花费两个小时准备的演讲稿。“每天要刷数千只盘子,手在水中要泡上五六个小时。”李阿姨伸出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她的孩子现在南京大学读书,正是靠这一勤劳的双手,将自己孩子送进了大学。
“牛津团”团长王昊一介绍说,课堂效果好得出乎他的意料,尽管阿姨们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言语和道理也很浅显。但就是那些起早贪黑、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的平凡故事让很多同学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来自云南山区的杨敏同学说,“我们每天都心安理得地来到食堂就餐,稍有不满,抱怨和指责就会写在脸上,从没有想过阿姨们的默默辛劳。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她也在一家饭店打工。”
“大学之大在于包容。无论是在教学名师,还是食堂服务人员,虽然职业有所不同,但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东西,同样值得大家去尊敬和学习。”学校伙食管理委员会殷俊主任介绍说,“这样的交流我们还会继续下去,让师生、普通员工真正成为一家人,让和谐文明之风在大学课堂香气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