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建生:“干好修脚这一行,先得热爱”
//www.workercn.cn2013-12-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王建生:“干好修脚这一行,先得热爱”

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人物检索:王建生,男,56岁,北京清华池首席修脚师,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华池修治脚病传统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清华池,北京南城一个百年老字号的澡堂子。

  “技术娴熟得不得了!”“这技术说白了就跟京剧一样,也是国粹!我觉得王师傅应该多带点徒弟”……见到记者来采访,患者王老太太放下手中正在穿的袜子,一个劲儿夸赞“王师傅”。

  “王师傅”名叫王建生,修脚手艺高超,找他的脚病患者多是“回头客”和“慕名前来”者。

  “刚入行时,他46天不来报到。”王建生多年的同事王丽华一开口就给了他一个“差评”,让记者感到意外。

  时间回到37年前。1976年,王建生结束了插队生活返城等待分配工作,正赶上清华池来地区挑选修脚工,100多人中唯独他被选中。“虽然也是国企,一想到将来要捧着别人的脚丫子,我没信心。”王建生选择了“逃避”:躲在家里1个多月,不愿入职。

  “干这行,我是被‘逼上梁山’的。”浴池领导三番五次来做工作,父母也同意他先试试看,不行再走。就这样,他硬着头皮走进了修脚室。在这里,他也见到了自己的两位师傅:行里的大师级人物杜德顺和王振英,杜师傅还是全国劳动模范。

  起先,当学徒的王建生每天就是“埋头苦干”些杂活儿,只因不用抛头露面。可慢慢地,他注意到,经过两位师傅的一通“划拉”,进来时还一瘸一拐的客人出去时都眉开眼笑,渐渐地他对这份当时看来没有前途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感觉挺神”。

  “想学了,身上哪儿都带着一股劲儿。”在两位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下,王建生从推手、削竹片这样的基本功练起,“手指起泡起茧子,而且手上尽是血口子,都这样,不然练不出来。”练了大半年基本功后他开始实操,做“平活”,即修脚垫这类最简单的活儿。

  说是最简单,可刚出道的王建生有一次修脚垫,一刀下去直接给顾客脚底开了个大口子,看着血冒了出来,他当时就傻眼了。老师傅赶紧过来补救,打了圆场才算过关。但王建生至今仍然记着那位客人临走前说的那番话:“现在的年轻人能学这行不容易,你只要坚持下去,我还要找你。”

  “那段时间师傅帮我找来他的老主顾、老朋友、给我当‘脚模’,人家不在意受伤,还都鼓励我。”师傅们的精心传授加上王建生自己的用功,渐渐地,他的修脚手艺在清华池能独当一面了,而他也有了自己的绝活:修脚中的撕术。

  1980年,北京市开展技术大练兵活动,王建生获得了北京市技术操作能手称号,2005年,他又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有这种资格的人在北京修脚行业中仅有5人……吴阶平先生曾题字赞他“技艺超群,服务周到”。

  2000年左右,新型洗浴中心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挤压了清华池的生存空间,经营跌入谷底,修脚师只剩下五六个人,“一些人换行了,他不仅没有走,还培养了大批年轻人。”对于“镇店之宝”,王丽华显然用了欲扬先抑。

  30多年来,王建生大胆尝试改进传统修脚操作程序,从修脚为主转为治疗脚病为主,不断研究脚气、甲沟炎、足跟骨刺等脚病的疗法,一些技术填补了医院治疗的空白。此外,目前最新版本的修脚师国家职业标准,也是王建生主导修订的。“干好修脚这一行,先得热爱,其次才是技术。”王建生常说,“修脚刀无情人有情,修脚不是修机器,要让病人感受到温暖。”他告诉记者,他已带过上千名学生,对于这些学生,他不断重复的话就是:要真正热爱!

  “从师傅到我这一辈都希望成立专科的脚病医院,将脚病纳入医疗。”现在,王建生除了招呼熟客、培养新人外,还在琢磨着这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