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0后女殡葬师林静:胆大心细更符合行业要求
第一眼看到林静的时候,要不是那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实在难以将这个戴着黑框眼镜,剪着利索短发,一脸朝气的90后女生与殡葬工作联系起来。
与阿峰不同,林静是科班出身。当年林静高考结束准备填报志愿时,她在志愿填报参考书上看到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她觉得很好奇,虽然这个专业在外人看来很特殊,但她却坚持选择了这个专业。“其实当时看到这个专业名称的时候,心里是发怵的。但经历过亲人离世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我还是觉得应该选这个专业。”林静后来到长沙民政学院上学,就读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
父母对林静的选择还是理解与支持的,唯一担心的事情就是以后不好找对象。但林静却没有太担心,她笑着说:“能理解是最好的,不能理解的话一个人过也挺潇洒的。”
一年半前,林静应聘到了清远市殡仪馆,主要负责遗体化妆。相对于她之前负责遗体整容的工作,遗体化妆似乎听起来好一点。
谈起第一次接触遗体化妆,林静还记忆犹新。“那是一位从18楼坠楼而亡的老人,脑里面基本上是空的,肚子也受压破开了,大腿两侧都有伤……”那时的林静还在西安的一家殡仪馆实习,那是她与同学第一次参与遗体整容化妆。还没进去,他们就被实习老师拦住,老师严肃地告诉他们,由于遗体伤势严重,需要对遗体做很大的修复,要做好心理准备。最后,林静负责缝合遗体的腹部,配合老师做头部的修复。大胆的她,在下针的那一刻手都没有抖一下。
林静说,他们专业连续三届招收的女同学都比男同学要多。因为女生的“胆大心细”更符合殡葬行业的需求。
(本文所有人字名字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从不主动参加宴会
从不说再见
对于殡仪馆的一线员工来说,时间可以让他们走出负面情感,走出恐惧,但却始终逃不过来自外界的偏见。
从业3年,阿峰身边很少亲戚知道他的工作,而他的朋友圈在知道他的工作以后也迅速缩小。“如果以前我可以一次约20个朋友出来玩,现在还能一起玩的只剩下4个了……”从从业开始,他就很少跟亲戚朋友见面。他说,亲戚朋友有喜事也不怎么叫他,甚至有些提起他的职业会说他是一个“搞尸体”的。殡仪馆的副馆长告诉记者,他们早就有共识了,别人的宴会一般不积极主动参加,别人不邀请也理解。
阿峰不久前当了爸爸,职业让他不由得考虑工作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一直觉得我从事这个行业问心无愧,是在为逝者服务。小孩子以后受到歧视,我会努力安慰他,争取他的理解。”和大多数同事一样,他想到的是以后在孩子的各种档案资料上,父亲的职业他只会填“民政局员工”。
相对来说,80、90后或许对这个职业的接纳程度更高。林静告诉记者,她的亲戚同学都知道她的职业,放长假回家,还会主动邀请她去做客。脱下那一身工作服,林静还是那个活泼,爱逛街、爱骑自行车的女孩。与香港作家西西笔下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大相径庭。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比较严肃,但我们都很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的就是让家属悲痛的心情好受一些。”阿峰说,“每个人都会有死亡的一天,换位思考,我们也不希望将来亲人甚至是自己来到这里被粗暴对待。”对于这点,班长老刘也深有同感。
在采访结束时,沉默的老刘问记者是不是他们的样子会见报,他说担心一旦亲戚朋友在报纸上见到他们,就更不愿意来往了。道别时,副馆长摇摇头说,他们不跟别人说“再见”,这是他们不约而同的特殊习惯。 (记者 戚莹莹 王良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