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到一年清明时,当人们手捧鲜花祭奠逝去的亲人时,是否记得那些曾陪伴逝者走过生命最后一程的人?
孖龙山下的清远市殡仪馆,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生者与逝者的离别故事。作为一场场生离死别的见证者,他们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他们共同的名字叫殡葬师,时间让他们对生死的恐惧变得坦然,社会对他们这个行业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依然挥不去外人甚至是亲戚朋友对他们的偏见。
与老一辈的工作人员相比,年青一代的他们更多是自愿选择入行,殡葬师日趋年轻化,甚至有90后的主动投身这个特殊的行业。清明前夕,南方日报记者走近两位80后、90后殡葬师,听听他们的故事。
80后殡葬师阿峰:时间会带走所有恐惧
每天早上8时,阿峰到达殡仪馆,换上工作服,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检查存放遗体的“冰箱”,这是他每天例行的第一道工作。在确保冷藏设备正常之后,他开始查看一天的工作安排,然后便开始给遗体清洗、穿衣、化妆、送往火化,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
3年前,阿峰还在深圳带着自己的团队做维修工作。偶然的情况下,被请到清远市殡仪馆维修电器。当时殡仪馆的领导看他人比较大胆,就问他愿不愿意到这边工作。“毕竟我家在清远,能回来一家人在一起也挺好的。”一家团聚固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到底要不要接受这个工作,从事了这个行业以后,他将得到什么,家人能不能接受,这些问题困扰了他两个多月。
阿峰说,当时每天都在想这些问题,幸运的是,家人觉得他要胆子够大就接受吧。“奶奶去世的时候,我一个大男人哭着从深圳回来,我明白失去亲人的感受,更希望逝者都可以得到礼遇。”85后的阿峰抽着烟,跟记者讲述着他与这个行业的故事。与老一辈殡葬师不同,他选择这个行业是出于自愿的。
三年前一个平常的上午,对于阿峰来说,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他第一次跟着老员工接待前来认领遗体的家属。在那道安装严密的网窗后,家属看到亲人躺在那里就开始崩溃大哭了。首次遇到这种情况的阿峰,心情也不由得难过了起来。
“当时我很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要表现出情绪,但我曾经失去过亲人,我太理解那种心情了。”同行的老员工看出了他微妙的情绪变化,跟他说,习惯就好了。
清远市殡仪馆坐落在孖龙山下,旁边就是孖龙山墓园。殡葬师们都要轮值夜班,晚上11∶00以后就要到场内巡视一圈,确保一切正常。回忆起第一次值班,阿峰说,晚上这里异常安静,连脚步声都可以听到,加上晚上山上的鸟叫虫鸣,首次值夜班真有背后一凉的感觉。“我告诉自己咬咬牙就过去了,无论有什么都要完成工作,不能半途而废。”这样的夜晚经历了一次、两次、三次……如今,谈起值夜班,阿峰一笑而过。
时间带给他最大的改变,“一切习惯就好。”这是阿峰说得最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