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引子
拉开房门走出家门,倚着楼梯一瘸一拐走下台阶,坐上电动轮椅来到医院,再沿着楼道把轮椅开进诊室……
这是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轮椅女军医”赵红艳每天上班的路,这条路每天走两次,她已经坚持了10年。
这条路没有留下行走足迹,但是一路向前的轮椅,碾轧出的却是一条服务军民的闪光轨迹。
梦破碎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梦想不再
2003年3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赵红艳所在的医院全院封闭。那天她外出办事,完全可以不返回医院。
“我是军医,这个时候我不上,岂不是临阵脱逃?”赵红艳主动请缨进入病区抗击疫情。她进入所在的消化科,正赶上一名“疑似病人”,情况紧急。虽然不是当天的值班医生,但她和战友一起将患者抬上担架,送到门诊楼外的隔离区。
然而,意外发生了,她被病毒感染,持续高烧。虽然挣脱死神的魔爪,但一年后,赵红艳的双膝、双股骨头被诊断为缺血性坏死。
腿部关节坏死,意味着当时只有32岁的她也许从此不能再站立。“梦破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梦想不再!”挣扎着下床,剧烈的疼痛从脚跟传遍全身,赵红艳咬牙坚持……
一段时间后,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可以扶着凳子从卧室走出来,能在椅子上坐一坐了。丈夫为了帮助她恢复,从卧室到客厅、卫生间,给她摆了10把凳子。
10把凳子支撑起的是一个顽强的身影,赵红艳的家成了一个特殊训练场。几个月后,赵红艳主动提出带病上岗,坐轮椅出诊。
把痛苦埋在心里,用微笑面对世界
在消化科,患者听到最多的是赵红艳的“唠叨”声:“养成一种好的饮食习惯比吃什么药都强。”“不能吃过于酸冷辣的东西,尽量少吃剩菜剩饭。”“肠道系统带菌就不要和家人共用碗筷”……
“唠叨”如同诊疗,沟通恰似良药。一些走进诊室时脸上还带着愁容的患者,出来时都眉舒目展。
上班后,赵红艳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上厕所,去趟厕所比上下班还要麻烦。为减少上厕所次数,她每天只喝一杯水。细心的患者发现,每当她给病人讲解病情口渴时,常常只是端着水杯舔一舔,然后接着讲。
一名干部被确诊为直肠癌,情绪低落。赵红艳主动为她打气加油:“你不用担心,只要发现得早,癌症治愈的希望非常大。你看,我和死神擦肩而过,现在不是照样好好的。”赵红艳主动帮她联系肿瘤外科,成功实施切除手术。
患者面前的赵红艳始终是一脸阳光,可她内心忍受的却是常人想不到的痛苦。工作中,她每坐个把小时便浑身疼痛,实在坚持不住时就大把吃止疼片。听说一家医院能治疗她的病,她让丈夫陪着进行针刀治疗,最多时一天要扎15根针刀,她口咬毛巾,痛得泪流满面。
然而第二天,她又微笑着出现在患者面前。
患者需要的,就是我该做的
赵红艳把能为患者服务当作幸福。她经常在病人病历上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有事打电话,省得再往医院跑。”后来,她干脆印了名片,又专门买了一部只对病人的手机,患者亲切地称为“连心机”。
“连心机”一开,更拉近了她跟患者的距离:“赵大夫,我们家儿媳妇快生了,你给联系个床位吧。”“红艳妹子,脑外科哪个医生水平高,你帮助预约一下”……
“连心机”每天要是不响几次,她便觉得好像有点什么事没做,哪怕是双休日。“电话打得越多,越说明患者需要我。患者需要的,就是我该做的。”赵红艳说。
张幼伟老人患胃病前来就诊,在赵红艳细心调理下,老人恢复得很好,身体也比过去硬朗了许多。一次,老人在云南苗乡旅游,不慎扭了脚,当地人给了苗家的一种药,老人用了效果非常好,他一下子就想到了赵红艳。经打听,他知道这个药能治骨病,就特意买了两瓶,带到医院送给赵红艳。
患病10年来赵红艳走过的路,是一条通向患者心里的路。路上没有足迹,但一路向前的轮椅留下了爱的轨迹。(本报记者 刘彦军 特约记者 温常青 通讯员 兰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