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谢萍辅导学生。
多年前曾经有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电影,感召了无数中国女青年到偏远的农村做教师,她们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天空。郧县鲍峡镇高桥小学的谢萍就是一位这样扎根于鄂西北大山里的乡村女教师,她23年的从教故事感动着学生、同事和家长,她也光荣地成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接过教鞭 继承父业回家当老师
高桥村是鲍峡镇最偏远的村子,方圆近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高桥小学就是大山、森林、贫瘠的土地和散落在大山中零星的村落。2004年以前,这里没有有线电视、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电脑网络。现在一遇到雨雪天,手机、电视也没有信号。人们称这里:只见树林少见人,白天也会吓掉魂。由于条件恶劣,女教师一般不来这里,外地男教师在这里工作一年,就想各种办法和理由调走。
1991年7月,谢萍以优异成绩从郧县师范毕业,正当她庆幸走出了家乡的大山并谋划着自己美好的未来时,传来了父亲肝癌晚期的消息。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父亲对谢萍说出了他临终的遗愿,就是希望她回家乡任教,将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父老乡亲。望着父亲恳求的眼神,想着家乡对自己的培养,谢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年春天,谢萍的父亲含笑离开了人世,谢萍是第一个到高桥小学任教的女师范生,也是直到现在学校唯一的女教师。
放弃高薪 只为山里孩子能走出大山
1997年,谢萍的弟弟在珠海办的广告公司承担了珠海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广告业务,随着业务的稳定和扩大,弟弟邀请谢萍到自己的公司工作,月薪3000元,这让当时月工资只有385元的谢萍着实动了心。但想到对父亲的承诺、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和山里孩子那一双双天真烂漫渴望知识的眼睛,她婉拒了弟弟的盛情。
2001年春,乡镇供销社关闭后,谢萍的丈夫自己做起了生意,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意难做,于是也来到弟弟的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2005年3月,谢萍一家在珠海购买房子安了家。这年暑假,恰逢公司业务繁忙,弟弟便央求她帮一假期的忙,她就试着接受了任务。没几天谢萍便适应了工作,并且干得非常出色。一个月下来,弟弟给她开出了8000元的工资,这几乎是她当时一年的工资。第二个月干完已是开学几天后了。校长打来电话催她返校,同事来信劝她回来上班,学生写信请求她回来上课,丈夫则恳求她放弃教育工作在珠海共同打拼,再加上弟弟、妹妹的劝说,一向果断的她开始犹豫了。
随后的日子里,谢萍满脑子都是学校孩子晃动的影子和父亲临终的嘱托,她吃不好,睡不安,精神恍惚,面容憔悴。丈夫问她怎么了,她欲言又止,在丈夫的一再追问下,她才说出心声:“我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每天教书,与学生们在一起,心里才踏实。”望着不开心的妻子,丈夫心痛地答应了她的要求,他知道妻子的心早已飞到她此生离不开的家乡教育,再继续留在珠海只会备受煎熬。
“金钱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我对金钱没有过多的欲望,够吃够用就行。教师这个职业虽然清贫,但踏实。我只想好好教书,通过我的努力让这里的孩子能更多地走出大山,这就够了。”谈起现在的生活,谢萍露出坚定的神情。
教书22载 难圆教自己孩子的梦
“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没有尽到母亲的职责;作为教师,我也想教好自己的孩子,却从未教过。”提起自己的孩子,谢萍满脸愧疚。
2002年暑假,儿子第一次随谢萍来到珠海。美丽的珠海让儿子仿佛从人间登上了天堂,一个暑期下来,儿子怎么也不愿离开珠海,要留在爸爸身边读书,丈夫也舍不得让儿子离去。本想把儿子带在身边的谢萍只好一人回到家乡。此时谢萍的弟弟、妹妹、丈夫、儿子全部生活在珠海,珠海成了她真正意义上的家。
此后,思念一直陪伴着她。为了能够看到儿子和老公,谢萍学会了上网,通过视频和儿子聊天。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拿出全家福照片,一遍又一遍地看,百看不厌。
2003年11月的一天晚上,正在批改作业的谢萍突然接到儿子从珠海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中说:“妈妈,面条煮多长时间才能吃?”谢萍听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原来儿子放学回家时,爸爸还没回家,他就做作业,8点过后爸爸因工作繁忙还没回家,饥饿难忍的儿子就想到自己煮面条吃。此事让谢萍的心情很久都难以平静。
多少个深夜,她从梦中惊醒,泪湿枕巾;多少次她曾扪心自问,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 然而,当谢萍一走进教室、学生寝室,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时,她的心马上就平静下来。
“现在好多了,儿子已经长大了,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我的心更踏实了。”谈起自己的儿子,谢萍满脸洋溢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