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马少华:课上没过瘾,网上喊话
//www.workercn.cn2014-09-1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写了10多年新闻评论,现在来做评论的教员,离笔友远了,离学生近了。我愿意把这里当作与学生们交流的平台,与笔友重聚的茶座,一起讨论关于新闻评论的问题。”这是马少华先生在博客上的个人描述。

  马先生就是马老师,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以新闻评论为主要教学和科研方向。从2006年3月开始到现在,马老师耕耘博客已经8年有余。大学老师里开设以辅助教学为目的的博客的,马老师大概不是最早的。但是,坚持到今天,仍然以较高频度更新的,马老师是少有的一个。

  那是个博客写作风起云涌的年代。马少华从前在报社当评论员,后来到学校教书,按照朋友的话来说,“不能免俗”地开设了博客。不过,他的博客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纯粹的私写作。“供师生讨论”就像一块金字招牌,马少华的博客逐渐成了网上新闻评论教研和业务讨论的一方热闹所在。

  这不,翻翻马少华刚开始的几篇博文,就能发现上面不光是他自己的观点,还有许多同行、同事和学生的观点。马少华也从来不吝啬把博客“借”给学生发言,有学生在博文底下留了长长的评论,他还会复制出来专门发一篇新的博文,下边加上自己的回应。可以说,马老师娴熟地把“全媒体”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上完课不过瘾,下课私下交流时间不够,或者不好意思当面和老师交流?没事,只要在马老师的博文底下留言,只要关于课堂教学,保管收到回复。

  对学生来说,读马老师的博客,还有一个“偷懒”小窍门——他会把课堂精彩讨论放到博客上去,甚至会直接放上随堂播放的PPT(幻灯片)。那些上课为了跟上老师讲课节奏,来不及记笔记的学生,再也不用担心复习知识时忘记上课内容了,老师早把“钦定版”课堂笔记放上了博客。如果说课堂上的对话是一道丰盛的大餐,那么在博客上有逻辑的课堂回顾则是一首有节奏的乐曲。

  不过,马老师的“全媒体”教学之路,也有他坚持的一面。比如,他迟迟不使用微博。他和他的研究生曾经聊起过这个话题,他当时认为,微博表达很难充分,有时也可能遭到误解。如今,他的学生理解了他的用意:短平快的微博表达或许能够迅速表达观点,“逞一时之快”,不过,对讲究论证、逻辑的新闻评论教学来说,微博并不能起到太大的效果。

  博客或许是“上个时代”的互联网产品,虽然马老师不开设微博,但是也没有和WEB 2.0时代脱节。如今,他又开设了名叫“少华读书”的微信公众号,虽说是读书,仍然没有脱离自己的老本行。他会把自己关于新闻评论的观点写下来,这些“评论的评论”,作为一种新闻评论教学的案例,在微信朋友圈里也流传了开来。要说守旧,马老师并不放弃最传统的沟通模式,乃至不愿意用微博。但是要说新潮,只要一切有益于交流的平台,他都勇于尝试。

  现在马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也有不少学生。因为,他偶尔也会在朋友圈里“喊话”,呼吁学生关注一篇文章,或者解答一个问题。如果读到他的个性签名——“永远相信真诚交流”,大概就能明白他的朋友圈是怎么样的了。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学生,马少华的朋友圈也有不少新闻评论业界人士,以及在新闻评论教学岗位上的同行。

  而马老师的最新“产品”,是他在开设的网络广播电台。把新闻评论朗诵出来,成为了他的一种新尝试。一位前时评人、现新闻评论教师字正腔圆的声音,真是一种美好的新媒体教学实践呢。(王钟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