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05年10月,一个已经毕业两年的学生自杀了。没有接到学生生前最后一个电话,王红如鲠在喉。
于是,她写下了博客的第一篇文章:一个敏感而孤独的年轻人就这么毫无理由地“不在了”,而我作为他最后一个想联系的人,连他是怎样“不在”的也搞不清,生命就这样无常?人生就这样无奈?
这篇《心绪纷乱》连同随后的两篇文章引来了大量跟帖,话题也从一个悲剧性事件引申到了“怎么热爱生命”,王红内心的郁结也因此得到了疏解。
就这样,在学生的鼓动下,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红开启了她的博客之路。她把博客“长亭短亭”比作一个敞开门的“私家客厅”,像“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路边歇脚处,只要遵守做客的基本礼节,朋友和学生都可以交流、分享、灌水、拍砖或者围观感兴趣的话题。
2006年,王红将学生抄袭作弊公选课期末作业一事写成博文《知耻近乎勇》。一时间引发一场网络大讨论,学生、教师和网友不同的观点在激烈地碰撞。
王红突然意识到:如能适度利用学生喜爱网络的特点,因势利导,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的虚拟空间,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10年来,发表了692篇文章的“长亭短亭”访问量已超过385万,博客上关于学业、工作、生活等问题的讨论非常受学生欢迎。在亭子里“精耕细作”的王红无形中把传道解惑延展到了新媒体媒介中。她陆续开始使用微博、人人网、微信,“紧随潮流”与学生保持零间隙。
然而,一条“晒作业”的微博让王红一下子谨慎起来。
前不久,在她批改学生作业时,一份配有精美手绘的作业新颖别致,让人眼前一亮。她随手传到了微博上。没想到,这条微博被媒体发现,一下“火”了起来。网友的评论、媒体的关注不仅让一向低调的王红高调起来,还给作业主人带来了困扰。
“用微博一定要有警惕性,好像站在广场上吼出来的声音,不知道周围会是一片叫好声还是一片砖头砸过来。”事后,王红感到十分后悔。原本简单的分享却演变成“公共事件”,这违背了王红的初衷,让她始料未及。
在王红看来,交流互动是新媒体平台的第一功能,第二功能才是表达自己。她经常告诉学生,博客里许多博文的评论比正文好看,自己只是“抛砖引玉”。因此,相比于情绪化严重的微博,她更怀念博客时代那种心平气和——可以花大量时间讨论、诚恳和真诚的交流。
她也愿意继续尝试。在她看来,古典文学崇尚惜言如金、简洁而富有内涵并给人启迪,如果自己能将140字的微博做到如此,那将是绝顶的精彩。
从教已有28年,每每面对跟随时代最新潮的年轻学生,王红都会尽快跟上学生的脚步。如同27岁初当老师时,女生喜欢琼瑶,男生喜欢金庸和古龙,为了跟学生交流,她也找了这几位作家的小说来读。“今天用博客、微博,从原始动机来看,和当年读金庸、琼瑶差不多”。
在王红的“私家客厅”里,朋友、同事、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疑义相与析”,“旧学新知,他山之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碰撞思想,砥砺锋芒,交流心得,交换信息。”对她而言,足不出书斋,目不离荧屏,已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何乐而不为呢?(诸葛亚寒 王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