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退休员工老吴:
只要有力气就继续服务国家
“与国同庆”。3日清早,连夜赶回阳春的老吴在海边的老屋,稳稳地写下了四个大字。清晨写毛笔字这个习惯,他从退休就开始保持,“能清清思路”。
1949年2月出生在阳春的老吴已经退休5年,但却一直没有闲下来,好不容易国庆假期有空隙了,就和一家大小从广州赶回老家“拜秋山”。“爸妈已经过世多年,现在变化大,有空就来扫扫墓,说给他们听听。”
脚踏实地比什么都重要
1952年,老吴的父亲因工作调动,带着两个儿子从阳春来到广州。那一年,作为哥哥的老吴才3岁。“那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在大城市生活也不是很容易,什么东西都要珍惜。从小父母老师就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才能有出息,所以我们兄弟俩读书都特别用功。”
虽然当时年纪不大,但老吴一直难以忘记那段峥嵘岁月。尤其是国家遭遇自然灾害那三年,“吃”成了最主要的问题。老吴回忆,小时候最喜欢过的是春节,那时成年不见荤腥,过年时家里买上几斤肉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
1975年,下乡到里水的老吴通过“招工”回到了广州,在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我最早的工作是把螺丝装订焊接,那是个细致活,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大错。但是在工作期间,我保证不会出任何差错,因为我们是中国工人,中国工人有与生俱来的品质,就是能吃苦,踏实肯干。”老吴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螺丝钉,国家把我们拧到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服从组织,干一行爱一行。”
从焊工到电工,从车床安装到电器自动化运作,再到项目管理,老吴始终记住“脚踏实地最重要”。
每到新岗位都拼命钻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发展经验。大量的技术创新实践,也让老吴不断得到锻炼。凭着“螺丝钉”般的干劲,他差不多每年都被评为先进职工。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考上大学,但我明白知识、技术的重要性。所以每到一个岗位,我都拼命钻研,把这个工种研究透了,先进的技术掌握了,那就是别人‘拿不走’的知识。”老吴说,他从什么都不会的愣头青成长为一名建造师,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项目管理人员,既靠企业的平台,也是靠自身过硬的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这个道理。”老吴说,掌握知识,掌握技术才能发展,才能有底气。“我没有本科学历,但每年都带1个大学生,而且让他们心服口服。”
广东电视台、广东电信广场、九运会球场都是老吴管理下的项目,直到如今,他还参与了广州西塔、东塔的工程安装项目。“一般一个分项目就得带着五六百人,高峰时会带八九百人。”
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由于技术出众,老吴的名声在行业内外都叫得响。退休后,有私人企业特地开出高薪,希望老吴能去当技术指导或者做项目安全管理工作。
“但是我们单位人手不够,还用得上我,我就接受了单位的返聘。”老吴说,“反正我也闲不下来,有力气就得继续干革命,在哪里都是干活,我当然选择服务国家,回报单位!”
老吴告诉记者,退休后他在广州公司、重庆分公司都帮过忙,如今在成都分公司担任安全管理顾问。
“也不是特别忙,反正我有力气。”老吴笑着说,他每天早上会练字、画画,“屏气凝神之后,神清气爽”。尔后他就慢跑回公司上班,“大概就是两公里左右”。
在建筑工程一线摸爬滚打了近40年,老吴亲身参与了广东省大部分的“明星工程”,感受到国家逐渐富强,深感自豪。“这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和接力才有的结果”。
外孙如今已有5岁,老吴很满足现在的日子。“退休工资每月有4000多元,返聘的收入因为是随项目而定,但平均下来也有8000元”,他说,物质生活上比起过去是丰富了,但归根到底人不能忘本,要多想想苦的时候,才能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要多为自己积攒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为国家贡献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