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贾钊、梁赛玉)何帆成为中国一位有名的法官,跟他的“译者”身份有关系。多年来,何帆翻译了不少法政题材的书籍,通过他的译著,美国的最高法院及其大法官们被中国人所熟知,他也随之收获声名。
在眼下中国人气最旺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上,何帆个人的微信公号“法影斑斓”的关注者有近8万。自称“后知后觉”的他今年年初才“玩”起微信公号,而10个月的时间能吸引这么多关注已属不易。而他以“学者何帆”之名在新浪认证的微博粉丝有近11万之多。
何帆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的法官,日常工作并非审理案件。但他的工作并非闲职。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他越来越忙,加班已经成为常态。四中全会前夕,更是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十八届四中全会将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关于何帆,他在豆瓣小站的自我介绍是这么写的:“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现居北京,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喜欢好书,热爱美食,偶在报章涂鸦,痴迷法政译事。”
“痴迷”二字可见何帆对翻译这一副业的情有独钟。
自2007年,他先后翻译了《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和《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等书籍,并主编了“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2011年出版的《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成为 “畅销书”,获得了包括“文津图书奖”在内的国内不少读书奖项……他给自己列的翻译计划,已经排到了2018年,“跟全面深化改革进度差不多”。
除了独立译书,何帆更联合出版界和法律界的同道,打造了一个传播司法文化的书系,计划用三至五年,引入一批国外公共阅读领域的优秀法律图书,他给这个书系命名为“燃灯者”。
“他们才是燃灯者,我只是搬运工”
当记者提到“燃灯者”书系,何帆忙解释,“燃灯者不是自夸,我只是搬运工”。他从豆瓣、微博乃至律政剧字幕组里,招揽了一批和他一样真正有兴趣的译者,试图用中文向从未真正了解大洋彼岸法律世界的人们传递知识。
“译者既是思想搬运工,也是文化传播者。”何帆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司法文化传播者和通识普及者”。
何帆曾是一名警察,后来辞职读刑法博士,毕业后考入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的夏天,他结束在云南法院的锻炼,回最高法院上班。当时,因为要做一些域外司法研究,得看大量一手资料。为重拾搁置已久的英语,便强迫自己每天读一份美国最高法院判决。2008年他开始正式翻译美国法政著述。
“初期可能是因为美国司法的构造相对比较简单、直接,近年来,无论司法改革,还是学术之争,不少学界同仁颇爱拿美国司法说事,所以更应该深入了解。”
他解释,如果了解越是深入,就越知道美国的很多制度只适用于美国本土,并没有太多的可复制性。“认识一个复杂的美国和认识一个复杂的中国是同等重要的,认识了复杂的美国,面对复杂的中国问题提出改革方案时,才不会简单地套用美国的方式方法。简单的贬低和赞美都是廉价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何帆说。
同样,他也认为,如果只从社交媒体上各类心灵鸡汤和段子上的话题来了解片段式的美国,也是过于简单化的表现。全面、系统、不回避问题的介绍,才是更有意义的。
比如,美国律政剧中,大多数庭审都有陪审团出现。实际上美国真正使用陪审团的案件,已经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因此断定美国人已经不重视陪审制,也是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