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南京市中医院建院初期,领导班子5位成员,其中3位毕业于南京国医传习所,即:院长张忠梁,业务副院长傅宗翰、濮青宇。1956年市中医院成立后,濮青宇便出任该院副院长,为内科主任医师兼中医研究室主任。其早年师从南京名医随翰英,后又随中西贯通的名医冯瑞声习业,更深得其岳父(全国著名中医张简斋)授业指导。他谙悉经典,善于临床,擅长于内科,喉科亦善。
中医世家,耳濡目染
中医研习,特别讲究一种氛围。濮青宇自幼就有这样的优势,其出生于中医喉科世家,早年师从南京名医随翰英,又随名医冯瑞声习业,他们均是民国时期南京赫赫有名的中医。后又得岳父(全国著名中医张简斋)授业指导,更是南京国医传习所出类拔萃的学子。
所谓“圣人无常师”,于思强回忆说,濮青宇早年至少师从了7位中医大师。1932年,国民政府第一届国医考试开考,濮青宇成绩名列前茅。第二年,便“悬壶”南京。既擅长内科又擅长喉科的他,年纪轻轻便在南京医界小有名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动荡不安。1937年抗战爆发,很多南京从医之人都迁往重庆、武汉等地。濮青宇也带着简单行囊去了重庆。尽管在那里也有很多病患,但生在南京、长在南京的他对这片土地难以割舍。抗战胜利后,他又立即回到这里。
谙悉经典,善于临床。在中医发展中颇有建树的濮青宇1952年起出任南京市卫生局中医甄别委员会委员兼内科评卷组组长。1953年任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1956年初,被选为市联合诊所管理委员会筹备处主任委员。
1956年7月,南京市中医院正式成立,他担任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兼中医研究室主任,并担任省卫生厅西医学习中医讲师团讲师。
严师出高徒,仁医赢口碑
“医道高明见临床,学术精深看后生。”这是于思强对濮青宇“业务”的总结。现为南京市名中医、市中医院著名专家的王湘、徐卫义等都是濮青宇一手带出来的学生。
时间回溯至1957年,南京中医师承班正式开班。想进这个班,找不到名中医当师傅便进不了这个班。王湘很幸运,通过熟人推荐找到了濮青宇,请求师从。此后,王湘上午在师承班上理论课,下午便跟着濮青宇到病房查房,专精于内科和喉科。王湘说,濮青宇查房有一“特色”,其不是听病人主诉,而是要听学生流利说出20多张病床上所有病人的病情,“你不去时时刻刻关心病人的身体情况,又怎么能帮他们治好病。”濮青宇时常对王湘及其他学生说。
按常理,碰到不懂的,需求助于老师。但这在濮青宇面前行不通,往往以“看书去,我不是你的字典”来打发。就这样,王湘没多久便熟背了《药性赋》、《汤头歌》等一批中医经典著作,而这些著作,濮青宇早已“烂熟于心”,“只有书中没有答案的他才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王湘说。
濮青宇不仅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严师,也是一个处处为患者着想的“仁医”。他一直教育学生,任何一张处方都要从保护病人的脾胃功能着想,“用药不能伤害脾胃,伤害之后,连饭都不能吃了,药还能吃吗?”濮青宇时常这样提醒他的学生。“在他看来,让正胜邪,必须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处方中80%的药是治病,20%的药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王湘说,老师的这一“技术”这些年来也一直为她所沿用。
不仅处处考虑病人的感受,濮青宇还会从经济上支援他的病患,“随着市中医院的声名鹊起,四面八方的病患都赶来求医,其中有不少是穷病患,某日,一胃病严重的病患因没钱抓药而在药铺前掉眼泪时,濮老一方面安慰患者,一方面解囊资助,让他顺利抓药回家。”王湘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