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微寄语
多读书,要勇敢,愿付出。
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邀请来华出席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部分经济体领导人或代表的夫人,参观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颐和园管理处导游服务中心副主任董艳蕾感觉“特别兴奋、特别激动”。她说:“作为颐和园人,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是非常珍贵的经历。”
在前期筹备过程中,董艳蕾和同事需要全面了解接待礼仪、各国禁忌等,并反复推敲讲解词;后期,“越临近任务,各项工作越细致”。比如,为了做到在湖上能“移步异景”,导游中心APEC贵宾接待团队反复与开游船的师傅沟通磨合,带领讲解员在游船上不断练习。
2006年,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的董艳蕾参加了北京市公园系统的考核选拔,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后,被分配到颐和园任讲解员。董艳蕾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对颐和园的了解却并不多。在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后,她对颐和园的历史沿革、景观技术、管理处的发展等有了系统了解。
工作后,董艳蕾慢慢发现,讲解员这份工作其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份传播文化的事业,“颐和园的历史、价值、地位等,都是我们要向游客传递的信息”。
她有一个习惯,每次讲解完都要作一个小结,记录“接待了什么类型的游客,在路线、时间的分配上是否合适,任务中是否出现了突发情况,以及如何应对等”。董艳蕾说,游客的好奇心会不断帮助讲解员补充知识。如今,园内每一块砖雕的意义、作用,她都了如指掌。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董艳蕾还自学日语,丰富了颐和园的日语讲解文本。
2007年的一天让她印象深刻,早上,董艳蕾负责接待10多位来自北京市东城区残联的残障游客,面对这些视觉上有残疾的游客,她改变了讲解方法,“给残障人士讲解,要反复提醒他们注意安全。讲解时,避免说‘看’、‘颜色’之类的词语。”董艳蕾举例说,走到长廊时,她会告诉游客长廊在园中的地理位置,跟他们一起感受湖面吹来的潮湿空气,讲长廊的彩画故事,让游客触摸园中物品,增强他们的切身感受。
2011年,董艳蕾通过竞聘成为导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注意到“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园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她,更加关注讲解员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把讲解员培养成专家型讲解员等问题。(崔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