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钻、锯、搓、磨……5个小时后,一块毛坯经过任立伟之手,变成了精致的钢制品。“太完美了,想不出来这是纯手工作品。”裁判们给出了高度评价。最终,任立伟以高分获得北京市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决赛冠军。“我觉得,我的成长和技能大赛分不开,尤其是2011年的技能大赛,让我获得了提升。”任立伟说。
任立伟,从一名一线授课老师到技能大赛冠军,再到如今的技术领军人物,他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最近,本报记者专访了任立伟。
【探访任立伟】
班车路上不忘思考技改
参加技能竞赛一举夺冠
任立伟毕业后就当上了教师。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先后教过工具钳工、数控等课程,还当过实习指导教师,拥有数控技师证书。他的成长离不开技能大赛,任立伟先后参加过2006年、2008年、2010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次次的大赛给他带来了技术上的飞跃。但他也在技能大赛上摔个跟头,“最难忘记的是2006年的技能比赛,这是我人生的一个教训,也是对我心灵的一个沉重打击。初赛精心准备,我拿下了第一名,有些飘飘然,难以掩饰兴奋,复赛中退后一名成了第二。因为太想在决赛中扳回来,最终心态不稳发挥失常,只获得第十八名。这个教训让我终生难忘。”任立伟告诉记者,这次教训也让他开始把“戒骄戒躁,保持良好心态”当成座右铭。
得知2011年有市级的工具钳工比赛后,任立伟有些犹豫,毕竟好几年没有教工具钳工课程,虽然以前拿过冠军,但三天不练手生,要是参赛不能取得好成绩怕带来负面影响。一些老教师得知情况后,纷纷鼓励他出山,为学校争荣誉,最终任立伟报名参赛。
2011年9月,北京市汽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从丰台整体搬迁到了大兴采育。任立伟家在丰台,每天坐班车往返路上要耗费2个小时。报名成功后,任立伟就利用上下班时间背复习题。
“我的技术提高这么快,多亏了单位的支持和师傅无私的指导,我特别感谢带我们训练的马长春和廖艳萍两位教练。”任立伟说。
工具钳工比赛相当耗费体力,每完成一个工件就需要5个小时。但是训练不可能每天都持续5个小时,为此,劳模廖艳萍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比如锉削,针对大平面、小平面、平面度和垂直度进行练习。每天下班后陪同参赛选手训练到晚上8点才回家。
“最感动的是每逢周六日训练,廖艳萍都会准备好早点,甚至从家里把牛奶热好,给参赛选手带过来。”任立伟说。
廖艳萍的指导很细心,每一步操作都跟在各位选手身边,“钳工怕打眼。”对如何打孔,廖艳萍想了多种办法,最终确定了修孔的办法,即先钻一个小眼,用尺子测量后,再返回进行锉削,然后扩眼,重复上一道工序。针对30人参加决赛的情况,廖艳萍制定了一套统筹方案,确保不超4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