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的生命,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寄恩(化名),32岁,艾滋病感染者,贵州省爱之缘关爱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在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他,已感染艾滋病毒12年。
现实生活中,他几乎是我市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一个标本或是缩影:一面以“创造着奇迹”的自信面对公众;一面又无时无刻想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除了医护人员,寄恩不会主动告知别人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这并不是担心受歧视,而是不愿给家人带来烦恼。
亲情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
“叮……”,早上11点钟,寄恩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
“请稍等一下,我该吃药了。”寄恩随身带的包里有三个小药瓶: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每天定时定量服用抗艾滋病毒药物。
“我觉得我只是一名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人。”他说。接受艾滋病治疗后,寄恩的身体健康状况平稳,很少出现感冒、发烧现象。这让他觉得自己比伴随着疼痛活着的其他病患要幸运许多。当然,每天定时定量遵医嘱服药,是他“健康”的前提。
2002年第一次检测出感染艾滋病时,寄恩脑子里唯一的问题是——“我还能活多久?”
那时他开了一家生意不错的餐馆,因无心经营而转了手。
生活继续,但灰暗成了唯一色调。关于艾滋病的最初认识,他和家人认为是“感染者随时会死”,而邻居们则认为“不是好病”。
“活不了多久,还要受到歧视,这样活着有什么用!”那时,寄恩常常一个人走在南明河边,想一死了之。撑过那段岁月,得益于医生的劝告和治疗,还有父母对他的不离不弃。
“就算马上被你传染,我们也不会离开你,你活着,毕竟我们还有个儿子。”父母这句朴实的话,让寄恩每次提起都会眼圈发红。随后,寄恩离开贵阳去了深圳,这一去,就是3年。
2006年,寄恩回到贵州。孤独的他开始四处“找朋友”:qq聊天、网络发帖......,最终他接触到了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艾滋病患者,用真情慢慢走进这些艾滋病患者的内心,他也开始进行自己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自信活到70岁没问题
随着认识的艾滋病感染者越来越多,寄恩产生了成立民间防艾公益组织的想法。2010年12月1日,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寄恩与他的朋友们建立了“贵州朋友关爱之家”qq群、微信群以及微博,成员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这个新兴的公益组织目前已有近2000个成员。
很多感染者愿意靠近寄恩的理由之一,是他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个标杆。许多新确诊的感染者因为已经生存了12年的寄恩,对死亡不再恐惧。更多的感染者,想在寄恩这里分享经验——“你是怎么活这么久的?”
除了组织公益组织,寄恩目前在一家单位上班,月薪2500元。每周休息日,他都会坚持去市五医,为新结识的感染者开展心理辅导。
“有报道说,中国男性平均寿命是70岁,我对活到这个岁数很有信心。”寄恩笑着说。
多数感染者按时服药可正常生活
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一科,俗称“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水青称,目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越来越多,只要患者能坚持正规治疗,定期复查,和寄恩一样,绝大部分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与工作。
“目前主要还是采用鸡尾酒疗法。已检测出的患者,九成以上经过治疗病情控制得很好。”刘水青说,经过严格的治疗与良好的药物控制,艾滋病患者还可以生育。经过规范的母婴阻断处理,艾滋患病者生下的小孩被感染的几率约1%。
刘水青说,艾滋病的治疗按照国家的方案实施,针对不同病人的治疗会有一些变化。但“感染艾滋病”与“终结生命”不能划等号,目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都非常好,只要听从医嘱,积极配合,经过治疗后的感染者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治疗过程听医生的话,用专业术语说就是要‘依从性高’。”刘水青说:“只要依从性达到95%以上,80%以上患者都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刘水青说。(记者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