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满手的油污,一脸的汗水,清瘦的脸庞,一双透着不服输的眼睛。”这是记者在河北钢铁集团邯钢运输部机车检修库房里见到田桂勇的第一印象。
田桂勇,43岁,是邯钢运输部机车修理段高级技师。历经24年一线岗位摸爬滚打和生产实践,他自主设计制作了快速更换240气缸套等90多台套检修工具,他利用一年时间编写了11万字的《机车常见故障处理法》等培训教材,他一人获得了五项国家专利,他带领技术骨干累计中修机车40多台次,为企业降本增效1000余万元。辛勤的付出,为他换来了耀眼的光环,他先后荣获多届“邯钢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金牌工人”。
用买米买油的钱买书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学邯钢的热潮如火如荼。
1990年,田桂勇走进了邯钢运输部机车维修车间,当了一名学徒工。“在邯钢工作,没有文化知识寸步难行。没上过大学,我要在工厂这个‘大学堂’里好好学习。” 工余,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抓住一切机会“充电”学习。
“9个徒弟,田桂勇是‘事’最多的一个,维修机车的事,弄不明白他就没完没了地问!”已退休的师傅李家明回忆说。工友刘峰说,他吃饭、睡觉都抱着书本“啃”。他把买米买油的钱偷偷买了书,妻子刘坛花经常为这事和田桂勇“拌嘴”:家里的书都快堆到了房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几年对维修内燃机车的刻苦钻研和技术积累,报效企业的机会终于来了。在这之前,邯钢火车内燃机车中修要送到专修火车机车的工厂,不但路途远、耗时长,每台中修大约需要60万元以上的费用。
“我想尝试一下自己组织力量中修内燃机车。”田桂勇自告奋勇向该部领导请缨,得到了部领导的批准。2006年初,由他带头组成18人的火车机车中修突击队,在诸多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场自主中修机车的战役悄然打响。
在机车中修的日子里,田桂勇带领工友日夜鏖战在中修现场。不懂的问题,他就电话求助兄弟单位,遇到没有的零部件和工具设备,他就想办法自己制作。对于机车的关键部位,他专门买了一部相机,把分解组装过程全部拍下来仔细琢磨,他结合相关资料反复试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法,由于此方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得到了同行的赞扬和借鉴。凭借一股永不服输和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用时不到2个月,就完成了邯钢第一台内燃机车的中修,结束了邯钢不能自主中修内燃机车的历史。
“技术普及了,这才是技术”
近几年,钢铁行业遇到“寒冬”。连续市场低迷,钢铁业步入了深度调整期,微利时代,降本增效,成了钢铁企业发展和生存的砝码。 “企业有困难,我们一定要与企风雨同舟。关键时刻更要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田桂勇坚定地说。
让创效遍布机车的每一个部位,这是邯钢运输部田桂勇和工友们的目标。为了节约燃油费,他大胆尝试对喷油器进行技术革新,把以前的喷油器“抽检制”改成“定期轮换制”,提高了燃油效率,可年节约燃油费用60多万元。他设计制作排水阀试验台,解决了长期以来排水阀只能在机车上进行测试的弊端,节约备件费和设备购买费5万元,并成功申请专利;他总结的“气缸垫破损快速判断法”,操作简便,准确率达100%,提高劳动效率50%;对机车燃油和空气系统改造,2013年实现了机车综合耗油242.2kg标煤 /万吨公里,同比降低了3%.
20多年来,田桂勇先后完成技术革新改造49项,成功申请“盘车工具和机车自动排水阀试验台”和“创新设计制作的快速更换240气缸套等”五项国家专利,制作发明了90多种工具和设备,解决技术难题140多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解决职工培训教材短缺和不统一问题,田桂勇结合邯钢“五种车型”系列问题,用时一年多,把自己多年来潜心钻研的技术和解决机车难题的经验编写成11万字的书籍——《内燃机车检修作业指导书》和《机车常见故障处理法》等培训资料,利用工余时间开办机车钳工、司机培训班等,把资料印成小册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工,解决了不少生产应急难题。
在田桂勇的倾心传授和带领下,他的20多个徒弟成为运输部机车检修的骨干力量。“我自己会的技术,不算是真技术,只有把这种技术普及了,全部用到生产中,我认为这才是技术。”田桂勇笑着说。
把年轻职工的心聚到一起
装备升级带动着技术升级,带动着职工技术创新的升级。2012年,邯钢投资近500万元建成了“职工创新基地”。构建起了职工创新工作基地、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小组“三位一体”职工创新体系,发挥着创新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助推器”的作用,助推企业提质增效。“田桂勇内燃机车创新工作室”就是其中的一个。
“职工创新工作室”,为邯钢解决了一大批制约生产的疑难杂症,带动了职工素质的快速提升。近3年来,邯钢产生授权专利365件,是前20年总量的3倍,一线职工拥有的专利超过了专利总数的70%.去年以来,“田桂勇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了9项课题、培训专业技术职工100多人次,解决机车突发的疑难故障和难题30多次,获得国家4项专利,多创效500多万元。
“让每个职工懂发明、善创新是我的心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都踊跃参与到创新发明队伍中,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创新‘洪流’。”田桂勇说。
人生心语:
干工作不能光凭体力,咱们工人不仅要有力量,更要有专业技术。用创新发明来解决生产疑难问题,不仅见效快,还经济降本,这才是咱们工人应有的才能!——田桂勇
同事感言:
田桂勇工作24年,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勤奋实干的人。对工作有着一种忘我的执着。每当用创新和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后,大家都夸奖他,他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