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上门调解
争取从根源化解矛盾
阳春三月,天气变暖。中午,阳光照得人都慵懒了。午饭过后,奔波了一上午的盖平山整理了下午要用的卷宗,又像充满“电量”似的上路了。手里拎着的一个大号“购物袋”与他身上的制服显得格格不入。“这叫‘亲民’。”盖平山开玩笑地说,这购物袋里装的不是别的,是下午要用到的二十几份卷宗。下午要执行的任务是一起公租房租金的纠纷,涉及二十几户住家,盖平山想下午尽可能多的完成任务。
此处公租房位于北京南三环附近,两栋高层,是专门给当时的拆迁户盖的。当年拆迁户们搬进来,按照以租养房的政策,一个月只缴几十块钱的租金,现在涨到一百多,虽然比现在的市场价格优惠很多,但因为这属于“拆迁安置房”,住户们有的对当年政策不满,有的认为现在的物业不负责任,因此,住户拖着不缴租金的情况年年都在重复“上演”。住户不满,物业也无奈,只好起诉到法院,这每年“催租子”的任务就自然交到了法院执行法庭法官们的手中。
盖法官坦言,到了执行的程序,送达了执行通知,如果被执行人逾期再不缴纳租金的话,法院就有权力作出裁定,要求银行协助从住户的存款中直接扣除。从住户在银行的存款里扣除,是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但如果直接这样做了,老百姓会不理解,很容易造成百姓对法院的敌意和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他们很可能就会认为我们是站在物业这边的,不替老百姓着想。这样一来,矛盾就容易激化。”盖平山说,他更愿意一户一户地走访,尽可能地了解双方的诉求,看看有没有进一步调解的可能。
盖平山敲开了第一户人家的门,老两口由起初的敌意变成了而后对他的发泄,他们把所有对政策的不满、对物业的不满,一股脑儿地撒在了盖法官身上,他们认为身着制服的他,能够为他们解决一切难题。“窗户坏了没人来修”“吃的用的水都不干净”“租金还上涨”“拆迁政策的变化”……这些并不在盖法官应该管的范围内,面对高亢而激烈的抱怨,他选择了倾听。
盖平山说:“老百姓还是讲道理的,法院找上门来,他们在心理和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有对法官、法院的不满和怀疑。老百姓的倾诉可能是老生常谈,也许会离题万里,会从案件的发生说起,从不满说到生活中的种种艰辛。”他觉得,法官最应该做的就是以体恤与同情之心耐心地倾听,尽可能地让他们把话说完,倾空不良情绪,找回心理平衡。
盖平山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地叫着,给老两口讲解当年的政策,问清楚他们的诉求,当场给物业经理拨通了电话,再一次在庭外作了“调解”。终于,双方都作出了让步……第一户圆满解决。
看了看案件清单,盖平山深吸一口气,又敲开了第二家住户的门……家家都有不一样的诉求,户户都力争和解。一下午,盖平山没来得及喝一口水,连续走了7户人家。离二十几户还差得很远,看来,他还要特地抽出一天时间再来,继续为他的“被执行人”服务了。
“在你眼里可能不是多大的事儿,但这在当事人眼中却会是天大的事儿,否则也不会闹到法院来。”办案这些年,盖平山体会到像这种社区类的、邻里间的、家庭关系类的案件,矛盾容易反复,同时法、理、情又总是纠缠在一起,是最费口舌和精力的。他总结出,这种以强制促和解的办法,是通过强制执行的威慑力迫使双方面对问题,同时力争用和解的方式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如果他仅仅把执行通知书送达,然后通知银行扣款,那么年复一年,矛盾永远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只有把他们的矛盾从根儿上解决,才是真正地化解矛盾,对法院来讲才能真正节约司法资源,最终对法官来说也节省了精力。
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执行任务回到办公室,盖平山现在只想安静地整理一下思路,望着窗户外面发了一会儿呆,然后又埋头去整理明天执行任务时要用的材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