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晚上8时半,拍了一天戏刚刚收工,导演张黎在夜色中讲起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他略微缓慢的语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样,沉静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称为“剧版《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在湖南卫视播出过半。
贴近电影的拍摄手法、群像式的宏大叙事以及强烈的历史反思色彩,使得这部剧触动了不少观众的心。或许是因为剧中没有人们习惯见到的戏剧冲突,这部剧显得厚重而略带沉闷感。对此,张黎表示:“这并不是一部双方对垒的战争片,我拍的是强弱对比悬殊的灾难片。”
克制创作仍令人震惊
《四十九日·祭》开播至今,观众最多的反应就是四个字:“惨不忍睹”。剧中,日本人拿中国活人当靶子开枪练习,一个村子的人被活活烧死,还剩一口气的小女孩被日本人糟蹋,被烧焦的尸体甚至成了日本人的食物……这样的场景让不少观众感到难以接受,有人甚至为此弃剧。就连导演张黎谈起这部剧,开口的第一句话竟然也是:“不容易,看这个是挺累的。”
尽管如此,张黎却说,和历史相比,自己已经拍得很克制了。他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南京鼓楼医院的几十名女护士,都是修女,晚上被日本人轮流糟蹋,白天还要把自己洗干净继续救护伤员,第二天晚上再重复,日复一日。“类似这样的史料,我看到了太多,真正表现在剧中的只是九牛一毛。”张黎说。
他回忆起拍摄日军屠杀的第一场戏,仅“血浆”就用掉了三大汽油桶,足足2000多斤,“根本没法想象真实的场景是什么样子。”拍摄完成时,为了减弱血腥气,张黎不得不将整部影片进行褪色处理。
而让张黎颇为感慨的是,拍了那么多戏,这部剧是自己唯一一部安安静静拍完的作品。“长达五个月的拍摄期,整个剧组都特别沉静,没有吃喝,没有玩乐,连杀青都没欢呼雀跃,默默地就撤了。”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依然感叹,“大火、杀戮、饥饿、寒冷……每天面对这些,人还是那帮人,但气氛完全不一样了。”
妖娆不是全剧的主题
前有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张黎与张艺谋又师出同门,难免有人将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电视剧中的小宋佳版玉墨,就被不少观众质疑不如电影版的妖娆,没有藏玉楼的头牌范儿。谈起这一点,张黎力挺小宋佳:“小说中描述玉墨,写到她瘦骨嶙峋的背,挺得很直的脊梁,脊梁是什么?骨气!小宋佳演出了玉墨的傲骨和气节。”
他毫不避讳地谈论网友的质疑:“有人说玉墨的臀部不够大,不够风骚,但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妖娆和风骚不是我们要表达的主题。”张黎甚至不惜“剧透”台词,“影片最后,玉墨跟书娟说了一句话,‘在日本人乱挑中国人肠子的时候,哪儿来那么多儿女情长?’这是一句点题之话。”
除了小宋佳,剧中几位主演所呈现的表演状态,都和人们印象中的形象截然不同。比如张嘉译扮演的伪神父法比,流里流气,贪酒好赌,在危难时刻却能够机智而勇敢地保护女学生,角色复杂的性格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还有向来以偶像身份示人的胡歌,在剧中饰演了一位硬汉军官,成功地突破了自己的形象。
对此,张黎觉得很自然:“嘉译演得很丰满,大叔还有一场哭戏,特别动人;胡歌本来就该演这种戏,只是之前他公司把他包装成那种形象,他这次演得得心应手。”而被问及如何发现演员的另一面时,张黎淡淡地表示:“就聊呗,其实很简单,只是很多导演怕失败,愿意用曾经演过同样类型剧的演员,不太深究演员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年轻人不应遗忘历史
从《走向共和》到《中国往事》,从《人间正道是沧桑》到《辛亥革命》,这次呈现的《四十九日·祭》风格也一如既往的高冷。专攻历史正剧,早已成了张黎的标签。
谈起拍摄《四十九日·祭》的初衷,张黎有点激动:“怎么现在的年轻人就把这事儿忘了?怎么就不敢看、不忍看?日本人这些年干了什么,从篡改教科书到参拜靖国神社,他们几乎把这事儿洗白了。如果受难者的后代也忘了这事儿,不应该。”
不过,谈起对历史题材的偏爱,他却坦言:“不是偏爱,是别的题材我真不会,整不了。我上世纪50年代生人,年龄啊、阅历啊,受的教育、读的书、看的这些沧桑变化,就只能拍这个题材。”提及同时拍出《一九四二》和《非诚勿扰》的冯小刚等其他同龄导演,张黎笑称:“他们比我厉害,我挺佩服那种频繁跨界的导演,真挺不容易的,那都是本事。”
很多业内人士担心现在的观众习惯了快节奏、娱乐化,历史正剧的市场越来越窄,但57岁的张黎如今又在淡定地拍摄一部新的历史剧《少帅》。聊起收视和观众,他的态度很是洒脱:“不担心这个事儿,别人怎么想我真的不担心,只要想拍的东西我把它拍成了,拍好了,只要有一个人看,有一个人有感受,就够了。”在他看来,一部电视剧想通吃所有观众是不可能的,“五十知天命,我现在知道了,老天就是让我做这种题材的。(记者 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