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群人维护着一座桥,一座桥磨炼了一群人。
1996年,跨越母亲河最长的一座双线铁路桥——孙口黄河铁路特大桥通车。春去秋来,冬往夏至,18年的风雨阳光,俨然已将这座桥和守桥的这群人雕塑成人桥合一的别样风景。
孙口渡口曾经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强渡点,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将军渡”。桥南工区的职工谈起这事儿心里美滋滋的,好像沾了英雄气概般的自豪,他们说“人在桥上桥在心中,红色圣地工区为家”是我们的班组精神。
“无论哪个部件有个‘头疼脑热’的,立即就能发现”
在距“将军渡”不远的一处小村落中,守护大桥的济南铁路局聊城工务段孙口黄河大桥车间就设在这里。从1996年6月车间一成立就过来、现已退休的“开荒功臣”吴德全见证了车间的历史。他说,刚来时,这里仅是一片滩涂荒地,杂草丛生,一户人家都没有。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栽花植树,才逐渐引来了一些村民的加入。
车间党总支书记董芝平告诉记者,吴德全为人和善且德高望重,为工区带出了好几个技术能手。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他每个月都到车间走几趟,给他带的小徒弟“补补课”。“我怕我的手艺没用了,只要车间、工区有用的着的地方尽管说话,我不要钱!”他那颗质朴仁厚的心,已与大桥分不开了。
孙口黄河大桥车间辖内有5个工区,担负着京九线82座桥梁(其中特大桥5座)、426座涵渠及相应附属设备的养护修理工作。让董芝平赞赏有加的是5个工区的工长,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大兵”,军营文化的熏陶与半军事化的铁路管理相互交融,熔铸出他们不畏艰难、严格标准、敢打善拼的个性,为车间荣获济南铁路局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立下汗马功劳。
“铁路上的工作都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否则就会威胁到列车运行安全。”检修工区的工长孙迪英介绍说,京九线上的车流密度越来越大,每天经过孙口黄河特大桥的列车有90多对,繁重的检修任务只能在“天窗时间”完成,检修人员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孙迪英说他的班组员工个个都很了解大桥,无论哪个部件有个“头疼脑热”的,立即就能发现。他说组内每个人都能靠观察就判断出螺栓是否有问题,“全桥有25万多个螺栓,一周内必须全部检查完毕,一次作业就要检查近1.8万个螺栓是否松动,是否锈死。”
“夏天烤得像粒葡萄干,冬天吹得像块腊肉”
车间主任张纪兵说:“桥梁工的工作非常辛苦,人在桥上,没有个遮阳避风的地儿,夏天烤得像粒葡萄干,冬天吹得像块腊肉,但大伙从未抱怨过,他们已与大桥建立下深厚感情。”
他说,每次有雨雪天气,我们都会担心“尿梁”发生。因为水渗入混凝土后,会碱化钢筋,钢筋生锈后容易崩裂混凝土,这就会对大桥的安全产生影响。车间职工集思广益,发明出“滴水檐排水孔接长”,就是在大桥排水口基础上,连接了一个‘J’型塑料管,这样大桥上的积水就不会再流到桥墩上。这一设计后来在全路推广。
聊城桥梁工区工长刘国涛指着一台好似汽车发动机的机器说,这台“汽油发动机”是他们工区创造的“内燃空间喷漆加压机”,由汽油机改造而成。喷枪通过一根塑料管与桥下的加压机相连,维修工只需手持一把喷枪就能完成桥梁护栏的刷漆工作。“有了这台机器,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张纪兵告诉记者,车间里的“科技达人”不在少数,有的发明创新甚至获得了国家专利。而这一切创新都是为了让大桥质量更高一些,列车运行更安全一些。
18年来,孙口黄河大桥车间在力保大桥无恙的同时,还广泛提升了职工素质——目前这里有工人技师3人,高级工人技师6人,12人次在路局以上练功比武、技能大赛中获得名次,1人获路局劳模,3人获全路火车头奖章。(中工网记者 丛民 中工网通讯员 修建勇 王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