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寻找最美一线工人】乌兰格尔里:扎根“天路”的养路工
人物检索:乌兰格尔里,男,青藏铁路公司青藏线养路工,扎根“天路”30余年,连续十几年被评为青藏铁路公司等单位的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两个多月前,记者到达青藏铁路德令哈货场时,当地还是隆冬时节。青海柴达木的罡风显得更加猛烈,冷风卷起的沙砾扑打在脸上火辣辣地疼。从早到晚,呼呼的风声一直肆虐耳畔。
顶着一股浓浓的煤尘味,绕过几截缓缓而上的围墙,在德令哈货场通往当地一个碱厂的支线上,远远地,一个矮小却敦实的身影正在线路上挥臂抡锤……
当摘下厚厚的面罩时,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有着蒙古族人长相的中年汉子,他叫乌兰格尔里,略显沧桑的笑脸憨态可掬,黝黑的额头上爬满被岁月凿刻出的道道皱纹。
“32年,除了道钉锤、撬棍,就是压机和道尺,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些铁家伙。”乌兰格尔里刚说几句话,便从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带喷嘴的小药瓶,往嗓子里喷了几下,然后拉起特制的面罩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没办法,患过敏性气管炎已经有20年了,一闻到沙尘味就会没完没了地咳嗽。”乌兰格尔里说。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眼前这个身高1.6米出头,整日药不离身的蒙古族汉子,抓起那9公斤重的撬棍,20余公斤重的压机,还有50多公斤重的弯轨器时,挥舞自如。
32年前,刚满20岁的乌兰格尔里骑着骆驼,离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赛什克牧区,来到了他一无所知的铁路,成了青藏线一名养路工,从那以后,他的脚步从未离开过柴达木的荒漠。
由于在草原上所接受的全是蒙语教育,初上铁路,乌兰格尔里曾遇到一个严峻挑战——听不懂更不会说汉语。但是,凭着不服输的倔强劲,通过不懈的努力,1年后,他就能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与人交流;2年后,他能用汉语独立完成自己的各类考试答卷;3年后,他成为工区屈指可数能3锤准确打入一根道钉的人;5年后,他已成为工区的顶梁柱……
1995年,乌兰格尔里患病后,单位领导想给他换个相对轻松的工作,他却断然拒绝,在疾病稍稍好转时,便执意回到了工区,重新抡起撬棍和道钉锤。
现在,只要俯在钢轨上斜眼一望,50米开外,线路轨距以及水平出现的五六毫米的小微变化,乌兰格尔里都能一眼发现,管内各种轨距、弯道曲线半径他都能一个数字不差地背出来,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的线路容易晃车,他都了然于胸。
“铁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一切都等于零。”乌兰格尔里说。32年来,他连续十几年被评为青藏铁路公司等单位的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由于身体的原因,单位对我特别照顾。现在,我买了房,比起以前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乌兰格尔里的微笑带着动人的虔诚。
握别乌兰格尔里时,记者发现,他的双手十指短粗、手心粗糙,非常有力。也正是有了这样一双双粗糙的手,才让钢铁巨龙在雪域“天路”上平安飞驰。(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中工网通讯员 赵风斌)
上路发工资 | 2008-11-23 |
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 2008-11-23 |
做踏实奋进的“火车头”(图) | 2008-11-23 |
寻访高原公路的最美守卫者(图) | 2008-11-23 |
江苏东海任同昌荣膺全国“最美养路工”桂冠 | 2008-11-23 |
央媒赴邵阳采访“全国最美养路工”龙运跃 | 2008-11-23 |
寂寂春雨泪 三代养路情 | 2008-11-23 |
铁路养路工:汗水流成一道道“沟渠”(图) | 2008-11-23 |
养路工人金宝林: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铺路石... | 2008-11-23 |
义德阳 | 2008-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