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活跃在矿区深处的那一张张娃娃脸
从他们的脸上,能读到这样的信息:自信、乐观和坦然,毫无焦虑感
在地理学上,这里被称为西北极旱荒漠地带。通过越野车窗抬眼望去,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戈壁荒漠,四周绵延起伏,不远处总有一道道铁青色的山脉伴随而行。
这些并不高大的山系犹如一匹匹头朝西方扬蹄疾驰的骏马,阵容强大,逶迤绵延。人们给这些长年累月遭强劲西北风侵蚀的低矮的山系一个贴切的名字:马鬃山系。
在绿意盎然的季节里,记者跟随青海省总工会“走基层、进企业”活动组一行,千里迢迢进入戈壁深处,走进西宁特钢集团博伦矿业公司的铁矿石开采基地——七角井。在矿区地层深处,真实感受现代化的采掘、输送的过程,感受年轻矿工的作业场景,体验无言的青春之歌。
采掘区在300米至400多米的地层深处
七角井矿区建在海拔2300多米的马鬃山下,而采掘区却在垂直地面300米至400多米的地层深处。
在矿区地面生产调度室里,我遇见了正在值班的调度员马玉花。这位几年前毕业后就来到矿区上班的西宁姑娘,身材高挑,热情开朗,动作干练。她麻利地拿出了作业服、安全帽、雨靴以及矿灯等下井必备用品。
经过“全副武装”,记者身上增加了数公斤的装备,试着走了几步,并不笨重。随后,乘坐矿区越野车通过“斜坡道”,沿着宽敞的巷道驶向井下生产区,越野车行驶了7公里左右后,不能乘车了,只能在巷道矿车铁轨边的沙砾上步行走进一线生产区。
矿区的巷道呈网状布局,按照一定的倾斜度向地下延伸,每延伸四五百米,就有一个巷道与巷道、轨道与轨道之间的交汇处。长长的巷道里是碎石铺垫而成的轨道系统,两旁是排水渠和用沙砾铺就的人行道。
往巷道深处走,感到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全然没有压抑、紧张的感觉。巷道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列轰隆作响的运矿车迎面而过,却没有矿尘纷飞。再看人行道两边,每隔一二百米,就有一个垃圾箱,巷道里的环境很是干净。
经过近2个小时的步行,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个巷道交叉口,我们在巷道的岩壁旁边,看见一处井下值班室——井下生产调度班组。两间调度室是在岩壁上掘进而成的,顶棚呈圆形。大的足有十几平方米的是“职工之家”,墙上张贴有各种维修工职责,并办有班组“学习园地”,办公设施齐全;小的也有几平方米,是电脑监控调度室。中间互相连接,很像窑洞。
从井口到掘进面来回走了4个小时
在垂直地面距离近400米的深处,值班的是3位90后职工,大学一毕业就来到矿区上班,全是一副娃娃脸,稚气未脱。
“虽然井下没有信号,玩不了手机,但每天监控电脑屏幕,及时协调维修设备,看着井下时时刻刻在生产,每月5000多元的工资也有保障了,心里很踏实!”2014年8月,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就来到矿区的杨景皓说。
通过电脑屏幕,记者清晰地看到井下各采掘面旋转采掘机高速运行的状况,坚硬的铁矿石旋转着落在输送带上,矿石被准确地装进一列列矿车里,有序地运到几公里之外的地下选矿车间。如今,在现代化的流水生产作业中,鲜有惊心动魄,处处按部就班。
2012年毕业的孔凡强说:“以前我们班组三班倒,每天8小时在井下,为了多休息,现在是两班倒。今天我们从8时到20时,共干了12个小时。”当天,在井下值班的还有2014年毕业来到矿井的胡永桐。
每每问及有关工作和生活上的话题,这3位90后都显得很腼腆,“嗨嗨”一笑或者是寥寥几句就算是应答了。但从他们的脸上,能读到这样的信息:自信、乐观和坦然,毫无焦虑感。
“我们公司在采运环节上都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是全国排得上号的矿山企业。特别是两大生产主体——选矿厂和金属钒冶炼厂,拥有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工艺装备和生产技术。操作和维护这样的设备,没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职工队伍是万万不行的。”随行的矿业公司党委书记任和平说,艰苦的条件考验着企业的生存,爱才、惜才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使矿区员工在同甘苦、共患难中,增强了凝聚力。
从井口到400米深处的掘进面走了一个来回,我们足足用了4个小时。
第二天,记者离开矿区,戈壁滩逐渐远去,而活跃在遥远矿区深处的那一张张娃娃脸依然清晰。(本报记者 邢生祥)
农民工李攀武当上全国“优秀班长” | 2011-01-13 |
沈铭华:煤海深处的开掘先锋(图) | 2011-01-13 |
身边的感动:矿井骄子的青春之歌 | 2011-01-13 |
肖银堂:井巷深处的“领头雁” | 2011-01-13 |
十八大代表中的农民工素描(组图) | 2011-01-13 |
张永强:从老板变矿工 找到自己的活法 | 2011-01-13 |
重庆能源石壕煤矿:地心深处,飘出年夜饭的... | 2011-01-13 |
致敬 除夕依然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们(图) | 2011-01-13 |
安徽孙疃矿:困难时期党员攻坚克难 | 2011-01-13 |
矿山脊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201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