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江苏东台法院唐洋人民法庭庭长徐刘根:根深何惧多风雨
//www.workercn.cn2015-10-20来源: 人民法院报
分享到:更多

  家燕穿梭喂雏,知了树梢争鸣。偶尔几缕清风带来的清凉,很快就被湮没在凝滞的酷热空气中。

  虽然节气已经跨过了立秋的门槛,但气温俨然还是身在“秋”营心在“夏”,很不情愿凉爽下来。

  8月18日上午7时30分,笔者在徐刘根的家中见到了他。不过,正应了那句古语——“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位法官早已下地掰了两个多小时的玉米棒子。

  “天这么热,您干农活咋还穿这么厚的衣服呢?”笔者诧异地问道。

  “这你就不懂了。天是热,而且这玉米地里还密密麻麻,不透气。可要是不穿严实点,那玉米叶可得把人划得伤痕累累,还会过敏。这就叫两害取其轻吧。”这位头发早已花白的“庄稼汉”擦着额头的汗水,微笑地诠释着“奥秘”所在。

  洗一把脸,喝一碗粥,换一身制服,打着摩托车,在这条走了20多年的乡村小道上,这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唐洋人民法庭庭长又出发了。

  “泥腿子”的情愫

  翻开徐刘根的工作简历,四个字:简洁明了!1991年进入东台法院,先被分配在新街人民法庭,后随法庭撤并至唐洋法庭。整整24年里,他仅待过这两个部门。在他的人生岁月中,除3年大学光阴在南京度过外,徐刘根一直生活在农村。

  生于斯,长于斯。徐刘根接触得最多的是农民,了解得最深的是农民,牵挂得最切的还是农民。他的内心早已升华出一股浓浓的“泥腿子”情愫。让老百姓都能够放心而来,满意而去,徐刘根坚守的这一“人心标准”始终未曾褪色。

  去年3月,当徐刘根在法庭诉讼服务站接待群众时,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走进来,嗫嚅地说想要找庭长。

  “我就是。”徐刘根笑呵呵地招呼其坐下,亲切地询问他有何事。

  看到要找的人就在眼前,男子慌乱地摸着自己的衣兜,掏出一包红南京香烟。正当他生疏地拆烟时,徐刘根赶忙制止道:“我不抽烟。你肯定有急事,看我能不能帮你。”

  看“领导”如此和气,男子情绪平复了很多,掏出诉状和一大堆包括住院单据在内的证据材料。

  原来,他是为自己的儿子小亮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来打官司的。2013年11月,年仅10岁的小亮早上上学时,由于校门未开,经不住同学怂恿,就爬门进校。哪知,刚到铁门顶上,同学们玩起了晃门的恶作剧。小亮支撑不住,径直摔下,断了胳膊。后来,辗转于好几家医院,医药费花了2万多元,这才基本恢复了。

  “孩子跌得这么严重,肯定有残。可我找他们赔偿,那几个小孩的家长说咱没证据,而学校这边虽然垫付了部分医药费,可没有依据,他们也不好出钱。”谈到维权路,小亮父亲叹息道,“这孩子净调皮,不懂事。他妈身体又不好,全家都靠我一人在外打工养活。本来在外苦一天还可以弄个百来块钱的。可为了这事,我还特意和老板请了半个月的假!”

  看着小亮父亲焦黑的脸庞和那双满是老茧的双手,徐刘根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他一边安慰,一边拿起电话,向被告们了解案情。

  很快,徐刘根发现,小亮的维权面临着多重“拦路虎”:几个小孩说法反复,事实查清难;没有鉴定,诉求缺乏依据;学校认为自身没有责任。

  “能不能不走寻常路,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呢?”徐刘根恨不得动用起每一个脑细胞来找答案。

  最终,他决定“兵分两路”。一边,他到学校查阅管理规定,发现该校7点尚未开门,存在管理过失;另一边,他邀请来心理专家协助小被告们还原客观事实,并咨询法医意见,结合小亮的伤情,由双方协商确定伤残等级。

  为了这事,徐刘根可谓是磨破了嘴皮子,跑酸了腿肚子。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原、被告在徐刘根的条分缕析下,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

  当4.5万元现金送至小亮父亲手中时,他早已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这下可以安心打工了。一个人在外不容易,一定不能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要注意安全。”徐刘根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说。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