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沱沱河救援列车班组的职工把自己比喻成“消防队员”——纵有一身好功夫,也不希望有展示的机会
【走进班组】驻守在“生命禁区”的卫士
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中工网通讯员 吴道洁 卢婷
在茫茫雪域高原,在巍巍唐古拉之巅,在万里长江源头,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常年驻守在海拔4547米的沱沱河畔,默默无闻、恪尽职守,保障千里雪域天路的安全畅通。他们就是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机务段沱沱河救援列车班组。
2006年9月,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沱沱河救援列车班组成立。现有职工24人,担负着青藏铁路楚玛尔河至唐古拉南409公里多年冻土区段的应急救援任务。该班组被称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铁路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救援列车驻守点。
10月20日,记者来到曾荣获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优胜集体称号的沱沱河救援列车班组驻地采访,亲身感受“天路”职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背后的感人故事。
干的不是“面子活”
走进沱沱河救援列车班组驻地,一列橘红色的救援列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技术员陈迎帮正带领当班职工冒着零下8℃的寒风对救援列车机械设备进行保养检查。“高原地区的机械设备会像人一样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比如功率大幅下降。”陈迎帮告诉记者。
“青藏铁路无小事,‘天路’的应急救援工作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组长史海涛说,为了确保救援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当班职工每天都要对救援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动态试验。
登上救援列车,整齐划一的救援工具、油光锃亮的救援设备和明亮洁净的职工休息室让记者眼前一亮:驻守在自然环境如此艰苦的雪域高原,偌大的班组管理得这么到位。
“这样做可不是‘面子活’。”史海涛说,只有确保救援列车上的所有设备时刻处于备战状态,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应急救援列车。
个个都是多面手
铁路应急救援是一项实战性非常强的工作。为了确保雪域“天路”的安全畅通,2006年9月,我国从德国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NS-1600型轨道起重机,沱沱河救援列车班组则是全路首批使用单位之一。
然而,面对如此先进的救援设备,这个班组在当时却面临着既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也没有相关经验可借鉴的尴尬局面。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必须尽快驾驭它。”史海涛说,当时,班组职工们个个拿出了不服输的倔劲,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从一个按钮、一个开关、一条线路开始,由易到难,逐个攻克了他们遇到的技术难题。
“比赛时不要慌,要沉着、冷静……”在沱沱河救援列车班组驻地,记者碰巧看到技术员高世才正在向员工沈海鹏传授自己参加全国铁路应急救援技术比武时的经验。
“这两个年轻人可是我们沱沱河救援列车班组的‘宝贝疙瘩’。”班组长史海涛向记者介绍说,高世才不仅是NS-1600型轨道起重机操纵和应急故障处理方面的“土专家”。曾荣获2014年度青藏铁路公司液压起复技术比武第一名,即将参加全国铁路应急救援技术比武的沈海鹏,则是个“快手”,他制定和操作的液压起复方案,不仅稳而且快,为现场救援工作大大节约了时间。
“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史海涛说,近年来,该班组全体员工不断提升各项专业技能,个个都成为多面手——精通自己的岗位技能、会操作两种以上的机械设备、熟知不同环境条件下三种以上的应急救援方案。
“共和国铁路楷模”事迹简介 | 2009-10-22 |
父子·师徒·明星 | 2009-10-22 |
杨海涛:十六年无废品的技能专家 | 2009-10-22 |
世界屋脊上挑战极限的“钢铁战士” | 2009-10-22 |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 2009-10-22 |
藏族列车员:天路上的“铁姑娘”(图) | 2009-10-22 |
于海涛:从“学徒工”到专家型工人 | 2009-10-22 |
许文宗的大漠通信梦 | 2009-10-22 |
方海涛:列车站的“110”(图) | 2009-10-22 |
殷显树:一个退伍老兵的情怀 | 2009-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