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刘习聪:“不灭”的教育梦
//www.workercn.cn2016-02-17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30岁的益阳娃子刘习聪永远忘不了,9年前他去苗族山寨实习时看到的那一幕,而那一次的所见,也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选择。

  2007年10月,刘习聪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到就读的贵州凯里学院附近的苗族山寨实习。刚一进村,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八九岁的孩子,不论男女,大都光着屁股,身上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简陋的茅草屋,村民吃的是玉米糊糊和洋芋粥……从未接受过教育的孩子还处于“原始”状态。原本想去大城市当老师的他,默默地在心里坚定了毕业后的选择和去向。

  第一个到新发乡工作的外省人

  2008年7月,刘习聪毕业,回到老家益阳安化县平口镇。刘习聪的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母亲有甲亢,弟弟初中毕业后主动外出打工赚钱,供刘习聪和妹妹上学。面对生病的父母和对自己寄以厚望的弟弟妹妹,刘习聪没敢告诉他们,自己即将去西部当特岗教师。

  转眼开学了,刘习聪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贵州的列车。他被分到贵州毕节市最偏远的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任教,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到该乡工作的外省人。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刘习聪走了18里山路才看到来接他的车,说是车,其实只是一辆小型农用拖拉机,车上还有畜口粪便渣子。这辆车还是校长借来的,是学校能够提供的最高“待遇”了。

  两个月过去了,家人终于从别的渠道知道了刘习聪去了贵州支教。谁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家里通过各种关系在安化给他找了份教师的工作。母亲更是一天三个电话催促刘习聪回家,甚至以“断绝母子关系”相威胁。

  见电话里劝说无效,刘习聪的妹妹专程去了他工作的学校。见哥哥住的房间不足九平方米,陈旧而阴暗,除了一张木板床和一张简易桌,满满堆着的,全是教辅书,连糊窗户的纸张也是与教育有关的报纸。与哥哥长谈了一夜,妹妹仍然没有说服刘习聪,她决定强行拿走哥哥的行李。

  “正是这样的环境,所以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我真的不能离开这里……”刘习聪夺过行李,言辞恳切,妹妹无功而返。

  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含泪分手

  为了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他去新发小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学生家里家访。

  家访结束后,他连夜给北京“地球村”写下一封求助信。一个月后,28个包裹寄了过来,里面包括衣服、鞋子、盆、羽毛球、笔记本、文具盒、笔……

  刘习聪的女朋友在江苏扬州工作。因为工作,他只有寒暑假时才能去和女朋友团聚。2012年12月的一天,女朋友从扬州来到学校看他。看到没有网络、没有电话的学校,她的心顿时凉了半截,苦口婆心地劝刘习聪早日离开这里,随她到扬州安家落户。然而,刘习聪以山里的孩子离不开自己为由拒绝了女友。住了几天后,女友只得含泪离去。

  回扬州后,女友通过父母的关系,为刘习聪找了份月薪上万元的工作,并将单位的聘用合同寄给刘习聪,希望他能珍惜机会,早日到扬州与她团圆。当地村民听说消息后,都自发地赶到学校,请求他不要走。看到这一切,刘习聪感动了,他说:“就冲这一点,这辈子就留在山区支教,也值得!”

  2013年10月,女友再次从扬州赶到威宁,一门心思想劝回“鬼迷心窍”的男友。她赶到学校时,正碰上班上一个叫刘纯志的学生病倒了,刘习聪满头大汗地背着他去往七八里山路外的卫生所输液。这一幕被女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一次,她终于理解了刘习聪。

  刘习聪愧疚地跟女友说:“请你原谅我,山里的孩子太可怜了,他们离不开我。”女友含着泪对刘习聪说:“也许我们的缘分到此为止了。我知道山里的孩子离不开你。我还有4000元存款,送给你,看能给孩子们买点什么,就算是我对你的祝福吧。”

  “校园引水”博得特别尊重

  水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新发民族小学建校五十多年了一直缺水。虽然两三公里外就是瀑布,可是却到不了学校。为了保证用水,孩子们中午不能休息,要排着队,走山路一桶一桶去提。刘习聪看到这个情况,通过邻县支教老师,辗转找到2万元捐助,发动全校师生上山铺设管道,又在学校修了一个方形水窖,把瀑布的水引了进来,从此解决了学校吃饭、饮水、洗澡、洗衣等一系列问题。

  此后,学校成为全县用水条件最好的农村学校。学校的水源还提供给了村民使用,使村民种上了烤烟等经济作物。在刘习聪的努力下,学校有了操场、围墙、学生宿舍等设施设备。刘习聪在学校的8年时间里,上级部门对新发民族小学的投入累计600多万元,超过建校后50年的投资总额。

  刘习聪的艰辛付出得到了乡亲们发自内心的认可。村民们谁家办喜事都会邀请刘习聪去,并且一定要等他到了才开席。当地人用传统方式填了一首布依族山歌来歌颂这位“大刘老师”:大刘老师来到此,新发学生笑哈哈!新发学校破瓦屋,学生来了都想哭;大刘老师来到此,学生家长都有福……

  直到2014年8月,父母年纪大了,刘习聪为了更多地照顾他们,回到了家乡平口镇,成为平口完小的一名教师。在同样贫困落后的另一个山区,继续自己的教学之路。(通讯员 李保 记者 曾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