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大国工匠鲁宏勋:为空空导弹装“眼睛”的人
//www.workercn.cn2016-05-06来源: 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军工大院里长大,鲁宏勋从小就知道父辈做的是颇为神秘的大事业。与大学遗憾擦肩,他没做成梦想中的科学家,却两次被请上天安门广场的阅兵观礼台。

    看到我们自己的“战鹰”从头顶掠过,看见“战鹰”上挂载的空空导弹,他心里升腾起航空人的自豪感。53岁的鲁宏勋,就是给这些导弹装上“眼睛”的人,伴随着国家航空业高端武器装备的进步一路成长,他也成为航空工业培养起来的“大国工匠”。

    对话数控机床的“翻译官”

    中原大地上的“牡丹花城”洛阳,城市中有个门禁森严的大院,至今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建筑风格的朴素,大院主楼上书大字“航空报国强军富民”。这里正是中国专业化研制空空导弹的单位,也是鲁宏勋和他的团队成长的地方。

    作为数控程序编程员和高级技师,鲁宏勋运用得灵活自如的工具叫数控机床,他让机床变成了服务于各项急难任务的“机器人”,他自称自己是让机器和人对话的“翻译官”。

    航空技工炼成“大国工匠”

    空中格斗,导弹“一招制敌”。一个国家的空空导弹的实力直接影响着航空器的威力。

    “每一颗导弹发射都决定生死存亡,分毫不能有差。技术工人的工作就是要把导弹设计人员图纸上的部件变成实际装机的部件,设计提出的精度就是我们的任务。”鲁宏勋说,自己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把一个个“思路”从图纸变成现实
可用的零件。

    这个听上去很酷、说起来很美的工作实际上有着无法言说之难,因为他们做的是要求极为苛刻的空空导弹。然而,正是在30多年里把这份最难最重任务做好的鲁宏勋,成了今天的“大国工匠”。

    “高考不利,与大学梦擦肩而过。我赶上从小长大的导弹院首届技校招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技校。”鲁宏勋说,那时候他对技工的全部了解来自一位同学的父亲,这位导弹院的老车工是连续十几年的劳模,家里奖状贴满了墙。

    他在数控机床上编出了导弹院第一个加工程序,干出了第一个数控加工零件,成为院里第一个较全面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的技术工人。甚至在同行专家看来,当时这个年轻技工已经是集工装夹具研究和数控编程调试于一身的革新高手。

    随之而来的是认可和更大的舞台:1990年,26岁的他荣获了原航空航天部一等功。在颁奖大会上,他是唯一的技术工人。

    “航空鲁班”从中国走向世界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像鲁宏勋一样默默奉献于祖国的“大国工匠”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敬意。

    “在中航工业,有一句话叫做型号成功我成才。鲁宏勋对于导弹院来说,一个人改变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升华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正在托起一项辉煌的事业。”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党委书记徐东来说。

    在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不断承接国家型号任务研制的过程中,鲁宏勋从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在空空导弹事业上的“大国工匠”。而这一切也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曾经的“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今天的“同台竞技”,未来将会“并驾齐驱”,甚至领先。(据新华社北京5 月5 日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