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鲁宏勋:精密铸箭为蓝天
//www.workercn.cn2016-05-06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劳动者之歌】

精密铸箭为蓝天

——记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高级技师鲁宏勋

  平时话少,但说起专业便侃侃而谈;庄重沉稳,但站到数控机床前便神采飞扬……5月3日,在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鲁大师”。

  “鲁大师”,是中国航空工业系统的人们对鲁宏勋的敬称。鲁宏勋的确切身份是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十一分厂数控程序编程调试员、高级技师,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鲁宏勋班班长。“会操作是起码标准,精通是应该达到的标准,创新才是最高标准。”鲁宏勋一直以最高标准铸造精密部件,为祖国领空铸就钢铁长城。

  “我不喜欢简单的重复劳动”

  20世纪80年代,导弹院引进了大量的数控设备。因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操作这些设备,十一分厂成立了数控班。由于出众的学习能力和出色的工作表现,此前在十一分厂做钳工的鲁宏勋被选中成为第一批数控操作工。

  操作数控机床,对鲁宏勋来说是全新的挑战。面对设备资料中密密麻麻的英文和全英文的操作软件,鲁宏勋白天在车间干活,晚上回家攻读英文、反复试练研究图形编程。不到两个月,鲁宏勋就系统掌握了计算机辅助编程,并在导弹院创造了当时的三个“第一”——在数控机床上编出了第一个加工程序,干出了第一个数控加工零件,成为第一个较全面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技术工人。

  “我不喜欢简单的重复劳动,因为想‘偷懒’减轻劳动强度,我就多找窍门想法子提高数控加工的效率和质量。”鲁宏勋笑着告诉记者,他设计、制作的一次加工12件零件的工装,重新编写的加工程序,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只要一接到任务,鲁宏勋总是想方设法改进加工方法。正是一次次的创新改进,一次次的总结积累,成就了数控高手“鲁大师”,为我国空空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让人人都成为技术能手

  “他常告诫我,无论是简单易加工的零件还是复杂件,千万不要急于加工,要先把图纸真正看懂了、吃透了,再思考加工的步骤和方法,这样编起程序来才能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急于求成不是好习惯。”鲁宏勋的同事、河南省技术能手秦磊这样评价他。

  2003年,鲁宏勋所在的班组被导弹院命名为“鲁宏勋班”。以技术工人个人的名字命名班组,在导弹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许多人亲切地称这个班组为“鲁班”。在鲁宏勋的带动下,“鲁班”人才济济:目前,班组有1名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3名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5名全国技术能手,9名河南省技术能手。

  “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徒弟,当师傅的首先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和进步。”鲁宏勋从不相信“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在他看来,带徒弟对师傅来说也是最好的学习提高机会。

  “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素质技能团队,让人人都成为技术能手是‘鲁班’的愿景。”鲁宏勋笃定地说。

  世界技能赛场书写光荣

  2015年8月26日21时,从世界技能组织传来喜讯,经世界技能组织技术委员会确认,数控铣项目金牌由中国选手张志坤夺得。喜讯传来,作为教练的鲁宏勋一颗悬了10天的心终于放下。

  2011年,我国第一次筹备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之初,鲁宏勋被举荐任数控铣项目的专家、教练。从此,除了要在单位负责班组的生产管理和数控程序编制等技术工作,鲁宏勋还要负责世界技能大赛的国内选手选拔和集训。为不断变化训练模块来提高选手的训练兴趣,鲁宏勋费尽心思,先后完成了180张设计图纸共60套训练考核试题,满足了训练与考核的需要。

  “训练时,大部分时间我会在选手身边仔细观察他们的每一种操作、每一个动作细节,及时指出不足和可能的结果,纠正不良的操作习惯;工具箱的设计、改装我都亲自动手,划线、钻孔、攻丝、装调我都一手完成;我用我曾经的经历和经验带选手,他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如今的鲁宏勋,在选手训练期间仍然要在洛阳和北京之间奔波。

  报国,是鲁宏勋成为一名航空人时立下志向。能以技能报国,更是他作为“鲁大师”、“鲁班”班长和鲁教练的骄傲。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陈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