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文物医生(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5-18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事文物修复工作40余年的姚启东老师向青铜文物修复室的年轻工作人员传授经验。

  由于文物修复工作的特殊性,工作人员经常要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改进工具。大到整形工作台,小到用来刻各式花纹的錾子。

  工作人员使用医用洁牙器去除青铜器表面有害锈。该方式与使用竹刀、牙签等工具清洁器物表面的传统方式相比,清除更彻底,效率更高。

  青铜文物修复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尊清代铜佛像进行焊接。该文物两年前送来修复时破损严重,佛身被挤压变形呈片状,头身分离。工作人员借助液压千斤顶和自制工具进行多次整形,一点点将被挤压部分恢复原状。

  中午12点多了,首都博物馆办公区五层楼道里静悄悄的,青铜杂项修复组办公室的门敞开着,倪炎穿着白大褂,弯着腰、探着头跟师傅姚启东请教:“再加点绿,您觉得是不是就真了?”

  他们面前的工作台上,一件青铜重器——伯矩鬲的仿制品正在进行做旧处理。李瑾是这个组唯一一个女孩,她也凑过来希望学两手。

  姚启东是青铜文物修复界的大腕儿,国宝级的伯矩鬲等都是在他的手下重焕新生。他静思一下,说:“加点420号(颜料)吧。”

  这是文物修复室的常态,时间仿佛在这里定格了。

  接受采访时,倪炎下意识压低声音:“我是2008年到的首博,当时馆藏的青铜重器基本都在展厅里了,我也只能跟普通观众一样,隔着玻璃过过眼瘾。”

  作为新首博人的代表,倪炎能跟重器接触的办法就是做仿制品。做得好坏,也成为他能否上手真文物的硬门槛儿。“自己的作品老师傅能瞅过眼了,就算出徒了”。

  提起第一次跟真文物亲密接触,倪炎自己先笑了,眼弯成月牙。那是一批明清时期的铜造像,即将出国交流。倪炎的工作是给它们“洗澡”。

  “先把造像双手捧起来,放到水盆儿里,用软刷小心翼翼地拂去表面尘土。碰到造像衣服的小褶皱,就用棉签,一点点的蘸。”他说,“当时手一直哆嗦,生怕一不留神,磕碰了这些宝贝。”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