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魏文斌:业精于“专”(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0-1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全国各地的眼病患者很多都集中在同仁医院。每来一个病人,眼内一有肿瘤,我们就让他摘眼球,如果总是这样,医生做得就没劲了。”从1996年开始,魏文斌开始尝试进行眼内肿瘤的局部切除术,效果很好。

  为了弥补国内局部放疗方面的空白,魏文斌一直致力于推进这项研究,他的眼内肿瘤研究申报了国家级课题,获得了北京市科委、自然基金的支持。通过与相关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已经生产出国内用于眼内肿瘤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特制放疗产品,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临床验证。

  “原来的放疗治疗方法是对整个眼睛进行照射,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导致其被照射眼睛的整个眼眶都不发育,眼睛会一边大一边小。现在的局部放疗,则把放疗器直接缝在眼球表面,只对眼内肿瘤进行放疗,并发症就会减少。”

  魏文斌盼望着早日把局部放疗术应用于国内的眼内肿瘤临床治疗上,早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那是一个寻常日子。当导诊护士叫到她的名字时,随着一声响亮的应答,一位五十来岁的妇女“扑通”一声跪在了魏文斌的面前。

  魏文斌急忙扶她起来,助手准备扶她就座,她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我能看见,我能看见”,她快步地走过去,稳稳地坐在裂隙灯前,步履矫健。

  她兴奋地告诉魏文斌:“后半生不用靠人伺候了!”看着她诊前的检查结果,左眼视力0.3,魏文斌欣慰不已,但也有些后怕,又想起了当初的犹豫、徘徊,五味杂陈。

  她是一名外地患者,10多年前双眼患葡萄膜炎,右眼病情较重,10年前就已完全失明,眼球萎缩。而近年来,左眼葡萄膜炎反复发作,一直在当地医院治疗,视力一次比一次下降,到同仁就诊时仅剩光感,眼压也很低,仅5-7mmHg。

  她来就诊时,没有明显的活动性炎症的迹象,单用药物已然不能奏效,只能手术治疗。然而,手术究竟能不能做,该不该做?

  做,难度极大。患者当时眼压就低,说明慢性炎症导致睫状体功能很差,术后很可能眼球萎缩。单论手术的刺激,可能导致的葡萄膜炎症的复发,就可使一切努力成为徒劳。况且,手术治疗还存在着视力丧失的风险,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可导致视神经的不可逆性萎缩,而因术前无法评估视神经的情况,若损伤严重,手术中眼压的波动可能导致仅存的视神经功能的丧失,这就意味着,患者当时仅存的一点光感都没有了。

  然而,不做。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如果进一步发展,最终只能是和右眼一样的结局——视力丧失,眼球萎缩。

  “大夫,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想试试,不然,后半辈子都要人伺候,太不甘心!”她一再强调的“后半辈子”,沉沉地压在了魏文斌的肩头。

  权衡再三,魏文斌和医生们决定积极手术治疗,尽管术前拟定了详细周密的手术方案,术中还是碰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睫状体后大量纤维增殖膜不易切除,视网膜前及视网膜下也有大量增殖膜,韧且难以剥除;视网膜质地薄脆,多发牵拉裂孔,复位视网膜也费了很大劲。

  所幸,两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密切观察,积极抗炎治疗,眼内的炎症反应还是一如预期的严重,这让魏文斌很为难,眼药水滴眼、眼部注射、输液、前房穿刺,各种办法都用尽了,炎症反应终于缓解了。

  她出院时,主管大夫留下电话,嘱其若有不适,赶紧电话联系,术后一个月复查。然而,其间一直没有她的消息,大家都一直处于忐忑中,主管大夫几次查房都提起,“也不知道她怎么样了。”

  秋天,她来复查,几近完全恢复。魏文斌感慨——

  “从医三十载,如此的抉择时常有之,每次遇到,都会感觉自己被逼到了命运的拐角,无处转身,无处躲藏。回想当初的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今细细读来,除庄严肃穆感仍在外,已然没有了当时的轻松。”

  专注之专

  “专”,是专注之“专”。

  如果你见过魏文斌的工作状态,一定会被他那份专注和对病人的仁心所打动。

  在“好大夫”网站,一位妈妈写道:“2009年9月,我的女儿大二刚开学,她发现左眼看东西有闪光的感觉,后来看东西变形,视力下降。起初,我们没当回事,以为孩子近视度数加深了,就到医院检查,没想到医生们告诉我的结论是,你女儿得了脉络膜黑色素瘤,建议眼球摘除。”

 为了寻求最后一线希望,孩子的妈妈四处打听,知道了魏文斌,于是来到了同仁医院。

  在仔细询问了孩子的病史、检查完眼睛后,魏文斌让孩子先出去,妈妈留了下来。“我的心立即沉下来了,以为孩子似乎难逃厄运。没想到,魏主任跟我说的是另外一番话,‘孩子左眼视力还有0.6,肿瘤的体积也不算大,我会尝试各种办法,争取保住孩子的眼睛。’”

  “这是魏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新技术,我们有幸成为受益者。2011年孩子到英国留学,现在开始攻读商务管理硕士学位。2012年7月复查,孩子的眼内肿瘤没有发展,而且还保持了0.05的视力。我女儿得的病平均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六,得了这样的病真是太不幸了;可是她在同仁医院又遇到了那么多好医生,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我们又太幸运了。”

  然而,从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魏文斌的同事王聪还记得,2008年,有两位罹患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患者在术后因并发症相继离世。那就像一场浩劫,让魏文斌无法释怀。

  汶川大地震后的半年,魏文斌作为义工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灾情评估,不料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在家休息了3个月。这3个月对魏文斌来说,是一生中难得的假期,也是难得的病人感受时期。

  住院期间,魏文斌写下了3万字的住院日记。这次做病人,让他感受到了医生尊重和理解病人的重要。由于手术是在“全麻”下进行的,眼睛没有闭紧,手术后的他无法睁眼——

  “作为一位眼科医生,除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得过一次红眼病,再就是近视,还真没体会过眼病的真实感觉。现在终于体会到眼科病人那种焦虑了,尤其是术后的病人睁不开眼,那种渴望医生解除病痛的心情。医学院里的那种模拟病人训练,无法达到真实的效果,只有自己真的成为病人,才确实地体会到病着的感觉、病人的主诉、病人的期待。”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