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周湘虎:近失明建火箭“天梯”(图)
//www.workercn.cn2016-11-08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灾难突降

  30小时工作后左眼失明

  2010年5月,周湘虎和4名同事进驻发射场区,成为首批施工者。“两个发射塔是我国大型运载火箭腾飞的‘天梯’,是发射场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项目,而我是两个发射塔架的现场管理代表。”周湘虎说。

  因条件简陋,几个月下来,周湘虎整个人黑了一圈,身体也消瘦了许多,可他却感到格外充实:“哪有创业不艰苦的,何况能够亲身参与到这么大的工程建设中,是一辈子难得的机遇。”

  2011年夏天,发射场工程建设进入抢工期、保质量的攻坚决战阶段。周湘虎更是吃、睡都在工地上。工程顺利进展,不幸却悄然而至。2011年9月,发射塔导流槽进行混凝土浇筑。由于浇筑中间不能停工,周湘虎连续30个小时待在施工现场,就连吃饭,也是由工友们将饭送到工地上。有一天,他突然感到一阵剧痛,眼前发黑,等扶着钢筋缓过劲儿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了。

  “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在天亮时能感受到光线变化,但是人走到我面前,我也是完全看不清的。”医生诊断,由于长时间受强烈日光照射、电焊弧光刺激和过度劳累,导致周湘虎视网膜脱落,左眼永久失明,右眼视力仅0.04,这意味着他无法辨别出半米之外的东西。

  那一夜,周湘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脑子里一片空白。他不敢关灯、不敢闭眼,害怕仅剩的一点光也消失了。“我真的看不见了吗?我的梦想还会实现吗?”

  回到单位后,领导找他谈话,准备把他调换到相对轻松的室内工作。毕竟2个发射塔是文昌发射场建设的重中之重,容不得任何闪失。周湘虎也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抉择:是退居二线坐办公室,还是冒着双眼失明的危险继续在一线。

  “干航天事业,就绝不能向苦难低头,给我这次机会,我一定能啃下这根硬骨头!”周湘虎舍不得离开发射场,他还向领导立下了军令状。然而这一次回归,却比从零起步还要艰难。刚开始,周湘虎眼睛又红又肿,就连吃饭时被热气一熏,泪水都止不住往下流,阳光一照、海风一吹更是酸疼难忍。回忆起这些,周湘虎开玩笑说,那些天他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

  每天看图纸,是现场管理代表的一项重要任务。密密麻麻的数据,正常人看起来都很费劲,对周湘虎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视力下降后,他随时揣着放大镜,眼睛贴在图纸上一行一行读,一点一点记,看几分钟眼睛疼了,就闭上眼过一遍,记住了又接着往下看。就这样,摞起来1米多高的图纸,他硬是刻进了脑子里。

  只身犯险

  17级台风检查塔架

  导流槽是发射工位建设的第一项任务,施工组要在发射塔架前方挖一个150多米长、40多米宽、最深25米的基坑。

  2011年的一天,一声巨响,碎石飞扬。火箭导流槽基坑爆破按照预定方案顺利实施。此时,离爆破区仅30米的地上,周湘虎正手持检测仪,对爆破地震波实施全程监测。这次爆破炸开的,除了基坑底部坚硬的花岗岩,还有周湘虎久抑于胸的心结。

  “塔架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火箭导流槽基坑开挖不久,就碰到4种不同的地质。”周湘虎创造性地提出采取预裂爆破与深孔爆破相结合的方法,避免了外围岩壁和止水帷幕被破坏,又保证了基坑岩壁的规则性,相比原爆破方案直接节约成本400多万元。

  2014年7月,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从发射场附近登陆,发射塔架面临一场大考。当时,地方厂家全都撤离了,但工程建设指挥部全体将士留在了距离塔架最近的地方。台风前两小时,气象预警瞬间风力将达17级。虽然固定勤务塔活动部分已经锁死并进行了额外加固,但周湘虎总感觉不踏实,还是决定亲自上去看一看。

  周湘虎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塔架安危重于生命,再危险也得上。”他冒着台风随时到来的危险,紧紧把着扶手,一处一处检查关键部位,一个一个确认重要设备。每走一步,他都小心翼翼,靠着右眼微弱的视力,一步步向前挪动,两个小时下来,他的衣服已经湿透。

  晚上8时,他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台风登陆,风雷贯耳、暴雨倾盆。那一夜,周湘虎的心倍受煎熬,天刚微微亮,他就冲向塔架,看到塔架安然无恙,心里悬着的石头才落下。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