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付堃:交行走出个“马向阳”(图)
//www.workercn.cn2017-01-03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访贫:改变精气神

  一次次走访,一次次嘘寒问暖,既让付堃收获了群众的“称赞”,也让他了解到村里的实情:村班子人心不齐、队伍涣散,工作效率低、群众意见大。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村领导班子该如何当好‘带头人’?”付堃想着想着,就睡不着了。他披上衣服,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王晋予谈心去了。

  王晋予比付堃早来一年,对王楼村的情况更熟悉一些。两人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付堃的心里更有底了:要想改变王楼村的面貌,必须要先改变村干部的精神状态。

  第二天,他就一个个地找村班子成员谈心。吴爱国回忆起一个细节:“付堃第一次来我家,正好赶上吃中午饭。我连忙招呼他坐下,并上前敬酒让烟。付堃皱着眉头对我说,‘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我们作为村干部,更得以身作则。’一句说,说得我面红耳赤。”吴爱国连忙放下筷子,跟付堃交流村里的工作去了。

  驻村不到一个礼拜,付堃就主持召开了王楼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大会。会议开得也很特别:会前,他领着村班子成员到几户贫困的家庭走访;会上,他直接抛出问题:“王楼村这么好的位置,这么多年过去了,群众为啥没能致富?”

  台下的村班子成员一言不发,陷入了沉思。没过多久,吴爱国先发言了:“群众没能脱贫,我这个支书是有责任的。”村委会主任瞿怀洲随即也说道:“我也有责任,我没能配合老吴做好村里的工作。”

  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很快,会场的气氛就热烈起来。付堃随即话锋一转:“问题大家都讲得很清楚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办?”

  村干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又是你一言,我一语,各有各的建议。很快,付堃的小本子上就记得密密麻麻。

  又过了一天,他将村班子成员分成两个小组,全部下到村里去,对贫困户开展精准识别。这一干,就持续了整整3个月,付堃也因此累病了。

  村里虽然没有产业,但人均却都有2亩多地,加上交通便利,发展种植产业可谓有独到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村里已经成立的富贵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怀洲家庭农场两个新型农业主体却一直没能发展起来。

  想到这些,病床上的付堃坐不住了。他执意要回到村里,去找村干部和村民聊天谈心,给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出主意、想点子。

  解贫:寻产业找项目

  在农民眼里,土地就是一个宝。可现实却是:不少农村的土地没人愿意种了。这是为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家里的土地交给了老年人和妇女。有的老弱病残家庭无力耕种,土地也就荒芜了,王楼村也不例外。然而,村里还有一些种地能人想扩大规模却没地种,有劲无处使。

  解决这个“结构性”矛盾,还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付堃告诉记者:“成立合作社,也是为了流转村民的土地,调整种植结构。在流转的过程中,还要跟村民做好解释工作,不是要收回你的地,而是相当于‘租’地,按年结算租金。”

  按照这个思路,外出打工家庭的地流转出来了,贫困户的地也流转出来了,紧接着新的问题出现了:地有了,该种啥呢?

  付堃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又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和村班子成员反复讨论:“小麦、玉米收益低,不好种;相反,现在城里人普遍对绿色蔬菜和无公害瓜果需求量大,搞特色种植前景广阔。”

  同时,付堃反复告诫合作社社员,不能一窝蜂种同一作物,到时候市场行情一变损失可就大了。在种植的过程中,他还经常邀请农业专家过来现场指导。

  采访期间,记者走进王楼村富贵种植合作社,占地近百亩的塑料大棚在冬日的田野里很是显眼。大棚内,绿油油的芹菜一畦一畦,长势喜人;火红火红的辣椒挂在枝头,惹人喜爱……

  “合作社现有社员30户,其中26户都是贫困户。同时,每天在这里干活的贫困户也有十几个。流转完土地的他们,靠采摘辣椒一天也有近百元的收入。”富贵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秦富贵告诉记者。

  “这还只是合作社一期的规模。”付堃心里已经盘算好了扶贫的“下一步棋”:二期再流转300亩土地,“盘活”村里的坑塘等闲置资源,发展特色养殖,鼓励村民开“农家乐”。以后这里既可以采摘瓜果,也可以钓鱼养虾,乡村旅游也能发展起来了。

  家庭农场的发展,付堃也是忙前忙后。他联系了省农科院和驻马店市农科院的专家来王楼村实地考察,并邀请他们在这里进行良种培育。同时,结合正阳县“花生种植大县”的优势,农业专家还指导家庭农场开展了高油酸花生的示范种植。等到明年,200亩高油酸花生就会在王楼村开花结果。

  “相比普通花生,高油酸花生的附加值高很多,一公斤可以多卖七八块钱。不但价格上贵了一倍,亩产也更高。”瞿怀洲对此信心满满,“明年,家庭农场还要带动32户贫困户脱贫,光常年用工的贫困户就有一二十户;同时,家庭农场起到的示范作用,还能带动更多村民种植高油酸花生,帮助他们致富。”

  新型农业主体要发展,资金是关键。付堃对此深有感触,“以前的王楼村,就是个典型案例:没有资金帮扶、项目带动,集体经济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为了帮合作社协调资金、拉项目、找政策,付堃省市县乡多头跑。扶贫办的同志笑称:“你来了也不换身衣服,还是一身农民装扮,一点也不像在省城工作的人。”付堃每次都一笑回应:“只要能拉来资金和项目,天天这身打扮都行。”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