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知识分子典型】“农民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大地 把农民装在心中
他是农民的孩子,这辈子一直和农民打交道。30多年来,他建立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新途径,累计推广运用3亿多亩。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说得最多的是“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小组刘扎丕家,过去破旧的草房已经被崭新的拉祜族特色民宅取代,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小菜园里玉米、西红柿长势喜人,宁静的小院里还停着一辆卡车和农用三轮车。刘扎丕说,这一切改变都是在朱有勇院士团队来了之后。
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结对帮扶澜沧县,朱有勇院士带着云南农业大学调研组多次深入澜沧县各村寨进行调研。经过对当地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分析,确定种植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以及林下三七等中药材。
“澜沧县自然条件很好,这里的农民兄弟主要是思想、思路上存在不足,他们不该受穷。”朱有勇说,只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他有信心帮助这些农民脱贫致富,“这是我们知识分子的责任。”
“朱院士他们手把手地教我们种植,产量和品质都比以前好很多。”刘扎丕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的冬季马铃薯获得高产,以前鸡蛋大小的马铃薯现在最大能达到两公斤一个,大家都感觉很神奇。
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李小换说,自己家以前一年下来七凑八凑也就挣个一万多块,现在收取土地租金、在基地打工,收入一下子提高到了五六万,还学到了有用的技术。
澜沧县只是朱有勇的一个“新基地”。作为云南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朱有勇从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研究工作。30余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已经累计推广运用三亿多亩。
经过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其中包括遗传多样性、协同作用、病害防火带、稀释作用等多种机理。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懂,他们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顺口溜: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
常年与农民、土地打交道,62岁的朱有勇十分精神,不像60多岁的人,他笑称自己总在田间地头,练出来了。这位农民的孩子说,从农村出来“本想混碗饭吃”,没想到能做到教授、院士。
刘扎丕说,以前总觉得知识分子是蹲在办公室高高在上的,接触朱有勇院士及其团队后才发现他们居然这么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朱院士以他的实干精神,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据新华社昆明5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 白靖利)
彭世彰:“农民松开的眉头,是对我最好的嘉... | 2014-01-13 |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李存东:言传身教育... | 2014-01-13 |
李正名:“弯下腰来”为三农服务(图) | 2014-01-13 |
“布鞋院士”李小文:光脚踢走学术浮华(图) | 2014-01-13 |
拿什么告慰“布鞋院士”? | 2014-01-13 |
王辉:“一根筋”·一辈子·一粒种 | 2014-01-13 |
“三秦楷模”王辉:筑梦麦田的人 | 2014-01-13 |
余松烈:“农民的夸奖是最高的褒奖” | 2014-01-13 |
可敬可贵的精神 舍我其谁的担当 | 2014-01-13 |
陈多田:把总书记嘱托扛在肩上 | 2014-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