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登菊观点
群团组织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具有广泛联系群众、紧密贴近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的特点和优势,是调节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调节器。长期的实践证明,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群团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群团工作,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课题。
对新形势下群团工作定位的认识
做好新时期群团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更好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首先,应把群团工作放在党的工作全局中去看,加强群团工作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群团组织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群团工作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特别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对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次,应把群团工作放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去看,加强群团工作有益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对于调动群团各自所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征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应把群团工作放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视野去看,加强群团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群团组织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具有广泛联系群众、紧密贴近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的特点和优势,是调节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调节器。长期的实践证明,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推进群团工作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群团组织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服务群众,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群团组织由单一参与走向联合运转,实现多方协同发展,提高“服务能力”;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多元,通过社会化动员和运行机制,增强“凝聚力”;由自成体系走向整体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互补,扩大“影响力”,努力使群团组织适应时代新发展、群团工作适应群众工作新要求。
建立“四大平台”,构建“大群团”工作格局
1. 建立融合资源手段的“共享平台”。推动完善党委定期研究群团工作制度和群团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涉及所联系群体利益的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建立同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等作用,推动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群团工作的重大问题。
2. 建立推动民生改善的“惠民平台”。进一步加强惠民帮扶中心(站、点)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动惠民帮扶中心窗口单位把帮扶资源、帮扶力量、帮扶手段整合到“中心”,在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工作中构建全方位联动平台,努力形成“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的帮扶工作体系,为更多群众提供多元服务。
3. 建立保障群众权益的“维权平台”。整合和优化各个群团组织维权工作资源和手段,把工会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省(城)际维权网络、法律维权微博和网络舆情制度,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维权岗、维权热线、法律援助中心等集中整合,逐步形成触角覆盖所有群众的维权网络,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4. 建立提升群众素质的“活动平台”。整合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青少年活动阵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残疾人专项服务设施、科普基地等公益性群众活动阵地,优化配置群团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培训资金等资源手段,加强群团网络平台建设,增强群团组织正面引导群众、有效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