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实施“三化互动”,形成“一体化”工作模式
1. 项目化推动。探索实践群团工作项目化管理和运作模式,创新项目科学策划、资金投入、激励考核、宣传引导机制,着力打造群团工作品牌,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特别是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工作上实施项目化。
2. 社会化运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手段、社会力量开展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种非营利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和公众多形式多渠道参与社会治理,逐步形成“党政支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群团工作社会化模式。重点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兴办福利产业、社会募捐、企业赞助、海外捐赠等多方筹措资金,推进服务手段社会化;吸引、集聚、招募更多专家学者、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等社工人才参与公益事业,推进服务队伍社会化。
3. 规范化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按照“党政所需、群众所急、群团所能”确定工作主题和方案,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严格工作考核,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工作实效,实现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着力“三个创新”,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
1. 创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体系。探索建立群团社会服务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志愿者服务体系,逐步在乡镇(街道)、社区设立群团社会服务中心,探索形成上下联动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协同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有效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
2. 创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内容。依托群团社会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政策咨询、宣传推介、项目对接、培训交流等开放式服务。特别是积极参与受灾群众、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学生(儿童)、妇女、老人等特殊群体服务项目,采取公开招标、项目发包、委托管理等方式,吸引凝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3. 创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依法规范、多元协同、开放服务、项目运作、培训提升等工作机制,建立群团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委托群团承接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一线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群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研究评估机制,努力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实效。
(作者系四川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