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统筹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在制定或修订应对疫情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除实行普惠政策外,还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确保不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
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插曲,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全国上下积极应对,已取得显著成效,整体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当下,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统筹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为实现全年的就业目标做好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镇每年新增就业都在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5%和5.5%以内,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但由于经济处于下行通道,而且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就业工作始终面临着巨大压力。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插曲,对就业的冲击不能小视。
一是增加就业的总量压力。由于新冠肺炎有很强的传染性,为了控制其扩散,我国各地1月下旬以来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防控措施,大量制造业企业停工停产,旅游、餐饮、电影娱乐等服务业基本处于停摆状态,这使大量在岗就业人员不得不暂停工作。而且疫情已在全球蔓延,导致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因此,相较于往年,今年就业压力会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二是加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一直存在,具体表现为招工难与求职难并存。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加剧这一矛盾。一方面,疫情的发生,限制了农民工的外出,并很有可能会改变农民工的求职行为,有更多农民工选择留在农村就业创业,从而减少城镇农民工的供给。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发生,高校推迟开学,很多原定的招聘会被取消,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会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疫情的严重程度在各省市区之间是不平衡的,这会加剧地区之间就业压力的不平衡。
三是对就业质量的提升带来冲击。这种冲击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受疫情影响推迟复工复产,很多企业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可能会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减少休假,这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其次,为了给企业减轻负担,共克时艰,国家和有关部门鼓励企业灵活处理劳动用工,协商处理工资待遇,这可能会对员工收入造成冲击。再次,因新冠肺炎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些地方和企业,对来自疫情比较严重地区的求职人员和患病康复的求职人员,可能有歧视行为,从而损害就业的公平性。
宏观经济政策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
疫情作为一种外部冲击,具有突发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国家会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应对,以尽可能减少损失,使经济社会尽早恢复正常。比如2003年“非典”发生后,我国就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除给“非典”防控拨付专款外,还对餐饮、旅店、旅游、娱乐、民航、客运等行业实行为期5个月的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并对中央大型民航和旅游企业的短期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在货币政策上,调高了全年的货币贷款预期指标,货币供应量增长18%,贷款增加2万亿元人民币,并要求各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支持企业,特别是相关行业的生产。由于措施有力到位,“非典”对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上一年只有小幅上升。
与“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的波及面和严重程度要大得多,但中国现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能力和底气也强得多,经济更有韧性,政策工具箱也更为丰富,实际上,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来对冲疫情的冲击。比如,2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以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同时,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将会出台更多的宏观经济政策,或对有关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为防止发生大规模失业,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制定或修订应对疫情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
针对疫情后的经济发展,主流的声音都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在继续给企业减税降费的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有度,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工具为社会提供更大的流动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大方向是对的,但在程度上如何把握,具体方向上如何确定,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就业状况,看疫情破坏了多少就业岗位,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就业岗位损失更严重。同时,要看实现2020年的就业目标,包括失业率控制目标和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此,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各需要多少资金投入。比如,我国新增就业超过80%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如果中小企业稳,就业的基本盘就能稳。但在疫情的冲击下,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因此,给中小企业减负,降低它们的用工成本和融资成本,是宏观经济政策必须着重考虑的。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究竟如何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稳步发展,则必须结合中小企业稳定岗位和创造岗位的情况来确定。还比如,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今年国家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但选什么项目,在哪里布局,也要考虑其就业带动能力。当然,到年底,评价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如何,各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如何,就业指标也应给予更大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