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企业的冲击不同,对不同群体就业的影响也不同。关注就业问题,除实行普惠政策外,还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确保不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
过去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被称为就业的经线和纬线,织牢经线和纬线,我国的就业形势就能保持基本稳定,因为这两个群体数量大,涉及面宽。面对疫情,这两个群体的就业仍然是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创历史新高。国务院已经决定适当扩大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有关部门也出台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空中宣讲、网上面试等无接触招聘,在线办理有关毕业和入职手续。这些措施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由于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建议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支持力度,特别是可设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创业”专项基金,对这一领域的创业项目给予特殊支持。由于农民工主要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也较大,随着各地企业的复工复产,农民工将逐渐返岗。经此疫情,建议要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鼓励并支持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创业,以建设美丽宜居富饶新农村。
如果说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状况决定我国就业的基本面的话,另外两个群体的就业状况则明显属于兜底线和补短板,更要强调就业的公平性。一个是因就业而脱贫的群体。根据《“十三五”就业促进规划》,要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带动1000万人脱贫。通过努力,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要谨防他们因疫情而失去工作进而又陷入贫困的风险,这事关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另一个是来自疫情严重地区或得过新冠肺炎的人群,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可能会受到歧视。山川各异,风月同天。建设一个包容、公平的劳动力市场,是疫后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对此,要认真对待,加强监管。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