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到APP举办了一场“咱们萌新有力量”的口头作文大赛,并在B站进行了直播。10多位从事运营、技术、产品、设计、客服等工作的职场白领,分享了各自在新环境中直面挑战、快速成长的故事,也让“职场‘老萌新’如何在‘后浪’面前重塑竞争力”成为焦点话题。
“萌新”,意为萌萌的新人,是新出现的网络用语。登台演讲的“萌新”中,多是职场“老人”:有的人到中年更换了“职业赛道”,进入全新领域,从零开始;有的为重返职场的全职妈妈,35岁职场生命线前,多亏自己提前做好了“平战转换”的准备;有的则跳出“舒适圈”,进入更有挑战性的企业,开始新征程……
在这些“老萌新”们看来,快速变化的时代,不管资历新老,每个人在面对职场新挑战时都是一枚“萌新”,需要以“空杯”的心态“躬身入局”,并在新环境中不断“充电”,突破职业发展瓶颈。
“老同志”的新挑战
“我身边的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位‘老同志’肯定经验丰富,再做‘萌新’没啥难的吧?其实不然,只要‘新’,就一定有挑战。”70后孙志岗曾是高校的副教授,还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过首席产品架构师。可人到中年后,他却选择跳槽进入全新的领域,从一款APP的一线产品经理做起。
“如果能在1年左右把这几个挑战都搞定,那基本上公司和‘老萌新’就能互相认可了。否则只能好聚好散。”孙志岗所说的挑战,包括这样3个方面:“虽是新面孔,但已经不萌了”,试错成本高;一个人的工资抵得上几个小“萌新”的总和,因此必须发挥出与高工资相对应的价值;年纪稍大,要尽早判断新公司是否值得长期做下去。
变化莫测的职场中,像孙志岗这样的“老萌新”如雨后春笋。就以他所从事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为例,这是一个国内大学至今尚未开设的专业,新岗位的焦虑从一些人应聘时就已开始。一项调研显示,5年以下经验的互联网从业者中,超过70%至少换过两个以上的行业或岗位。互联网环境下的职业流动性较大,跨界转型日益司空见惯。
孙志岗总结说,做好“老萌新”有3个“要”:“活儿要好”,一线的活儿,得干得比别人好;“眼要广”,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工作职责内,要主动搜集更多信息;“手要长”,做能帮助其他同事提升的事情。
“干活不难,难在心态。指挥干久了,是否还乐意躬身入局、下地干活?”身为“老萌新”,孙志岗在深入一线过程中,发现他可以了解更多一线情况,并和同事建立信任、达成深厚的友谊,而这些都是做事的坚实基础。
同时,孙志岗介绍,要迅速了解“这家单位是怎么做判断的、如何协同、遇到了哪些困难”等方面信息,“掌握了一线的情况,看清了上下游,搞得懂来龙去脉。综合分析后,就知道自己能在哪里发挥了。”
“手艺不能扔,刀要随时磨”
“我原本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后来辞职回家生娃。3年后,当我重返职场,猛然发现自己悲催地成了‘35岁以上人士’。”目前在一家知识服务平台工作的徐玲,回忆起自己重返职场时的经历如是说。
“很多时候,只要岗位招聘有年龄限制,那条线常常是35岁。超过35岁的职场妈妈,职业生涯还中断了3年,想重返职场找个好工作,不容易。不过,幸运的是我做到了。”怎么做到的呢?徐玲介绍说,“一句话,即是做好‘平战转换’的人生准备,停工不停产。”
做全职妈妈的3年中,徐玲坚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手艺不能扔,刀要随时磨”,娃满1岁后,她腾出手来,兼职为一个财经公众号每周写1篇专栏文章,并成为一个平台听书栏目的外协作者,共解读了近40本书;第二件事,是不断地“充电”,尽力让自己跟得上时代。
当下,曾经困扰徐玲的“35岁职场生命线”,正是不少职场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一现象背后,有着不少白领的职业焦虑。
这方面,得到APP首席执行官脱不花告诉记者,现代职场看似井然有序的协同作战背后,每个人都在独自面对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其间有许多无形的压力和挑战。一场口头作文大赛,能让大家感受到不同职业领域的劳动者,在各自战场中惊心动魄却又不为人知的奋斗之旅,“每个人面对新挑战都是‘萌新’,每个‘萌新’的战场,都值得被看见。”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新旧职业更迭加速,“职业目录”不断更新,如何在职场中“保住金身”成为许多白领的关切。对此,在一些“老萌新”看来,人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然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间断地充电,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