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为的;许多“新闻”本不该是新闻,硬是被“造成”了“新闻”。对于欠薪问题,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发生之初,解决在分散状态,解决在农民工最需要的时候,才是最有效的工作。同样的道理,对于高温补贴,既然有了明确规定,就必须照付,否则就要“吃官司”。
夏季酷热难耐,坚守工作岗位,特别是户外工作的劳动者更是辛苦,防暑降温应该是起码的工作条件。防暑降温需要花钱,花钱又要按制度办,依据则是各地不同的高温补贴政策。按说,照章办事理所当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是,每逢高温季节,有关高温补贴的话题总是在媒体上反复出现,或是某地某企业怎样“善待职工”,或是某处某单位如何克扣补贴,总之,对比之下,总有“新闻”发生。这本身倒是新闻。
犹记得,至少十几年前,有媒体披露,某地公交司机每天高温补贴仅1元。查找依据,竟然是1960年国家劳动部门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而这个条例居然“暂行”了近半个世纪!于是,媒体批评,工会呼吁,各地陆续改变做法,提高补贴标准。即便如此,有关“暂行条例”的话题仍然持续了多年。
回顾这段历史,想说明什么呢?说明许多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人为的;许多“新闻”本不该是新闻,硬是被“造成”了“新闻”。就防暑降温而言,如果说过去条件差,没有能力改善,或可理解。但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实力增强,提高一下补贴标准并非难事,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有所“表示”还值得宣传,可见问题的症结不在于钱,而在于人。况且,提高补贴标准,重要的不是收入比、物价比,而是高温作业对职工健康显而易见的伤害。眼睛里没有了“人”,当然只有“钱”了。
比“季节性”防暑降温话题更甚的是追讨欠薪,在有关劳动市场的报道中,隔三差五就会有某地政府、工会、法院为多少农民工讨回多少欠薪的“新闻”,可以说,追讨欠薪的话题常年报道不断线。这本身也是新闻。
犹记得,2003年,时任总理温家宝替重庆农妇熊德明讨薪,说了一句话:“农民工在外打工非常不容易,绝不能让他们背井离乡流汗再流泪”;2017年,现任总理李克强在云南考察,得知农民工甘永荣有5万块工钱没有拿到手,当即“怒”道:“拿不到打工的工资,伤害的不仅是他一人,而是他全家。欠薪既违背市场规则,更违背道德良心。”14年时间,两任总理替农民工讨薪,反映出欠薪问题是一个受到决策层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也反衬出农民工讨薪之艰辛,欠薪问题之顽固。如今,又是6年过去了,欠薪、讨薪依然是新闻,而案例、办法、结果,往往大同小异,读者都未免感到“疲劳”了,这正常吗?答案不言而喻。
欠薪问题常欠常讨,常讨常“新”的状况必须改变了。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它关系到社会转型、国家发展,不是在特定形势下、一定时限里,采取几次集中、专项行动就能够解决的。既然相关的劳动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就应该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而不能平时不严,年终“算账”。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发生之初,解决在分散状态,解决在农民工最需要的时候,才是最有效的工作。同样的道理,对于高温补贴,既然有了明确规定,就必须照付,否则就要“吃官司”。
由衷希望,高温补贴、追讨讨薪不再是新闻。(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