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心外科医生如今在网上走红,一张他耗时18个小时,在凌晨三点半做完手术后,汗流浃背躺在手术室地上睡着的照片被广为流传,网友们惊讶于医生工作的高强度,与医护人员工作环境的差强人意。
根据《医学界》在2014年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84.7%的医生在最近一年没有带薪休假过,超过四成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每月工资仅为3000-5000元。而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医生工资收入不足该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而在发达国家,医生收入是普通人收入中位数的3到4倍左右。
成为一名医生,至少要经过7到8年的医学院学习,然后经过2到3年的实习轮转,方能拥有医师资格,而走上手术台独立手术,又要历经多年磨砺,个中辛酸不言而喻。2013年,全国执业医师数量仅为228万人,平均600人里才有一个医生,而诊疗总人次却高达73.14亿人次。医疗资源的整体不足和配置不均,使得医生的劳动强度加大,近七成医生曾连续工作36小时。97.5%的医生每晚平均睡眠低于8小时。
医生群体付出的高强度劳动,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众对其也缺乏理解。2014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11.5万起,一些人并没有选择行政或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暴力伤医事件频现。长期以来,对医生群体的误读,对基本医学知识的不了解,以及医生群体的劳动安全缺乏保障,让医院这一救死扶伤的敬畏之地,成为社会戾气的发泄场所。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分级诊疗制度的不健全,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和分布不均,使得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医生不得不高负荷劳动,病人也把难以及时就诊的怨气撒在了医生头上。而工资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的滞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进展缓慢,使得医生收入难以增加,多点执业也无法突破,医生的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亦难提高。
医生的劳动得不到尊重,对于医疗事业和群众健康,损失不可预估。我国目前每年毕业60万医学毕业生,但其中只有10万人最终选择成为医生,六分之五的放弃从医者中,最大的弃医原因就是得不到尊重,医学院每年的报考人数和生源质量也在逐年下降。如果这样的态势得不到扭转,将导致医疗人才出现断层,最终危及全民健康。
“五一”就要到了,在这个许多人享受团聚和休闲的日子里,医护人员依然要坚守于岗位,为百姓的健康护航。期待公众能对他们的劳动多一份尊重,也期待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医护人员的劳动,也能多一份保障。
中工时评:必须唱响“劳动光荣”的社会主旋律 2011-01-26 |
中工时评:总书记4次视察帮扶中心传递出什... 2011-06-13 |
中工时评:提高技能的现实意义 2012-12-31 |
中工时评:技能比赛的衍生效应更值得重视 2012-12-31 |
中工时评:书写劳动光荣,80后、90后大... 2013-04-25 |
中工时评:为法律更多人性光辉而叫好! 2013-07-04 |
中工时评:工人阶级大爱在互助中延伸 2013-09-23 |
中工时评:工会源头参与“有为”更“有位” 2013-10-11 |
中工时评:是什么让企业和职工站在一起? 2013-10-14 |
历史新起点·中国工会五年发展系列评论 2013-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