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劳动教育?
言寡尤
//www.workercn.cn2015-08-05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8月3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针对当下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少,劳动意识缺乏,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对于“重学习,轻劳动”的现状,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触。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劳动教育的分量正逐渐变轻,继而面目模糊。此时,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不仅能在青少年中渗透劳动最美,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还能缓解青少年群体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的高分低能、慵懒作风(学风)、脆弱心理等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被要求“专心学习”,劳动被认为是无甚裨益,反生妨碍的。导致很多青少年“高分低能”,在学习评价上能获得不俗的分数,然而在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上却欠缺了不只一点。劳动,并非只是付出体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思考、活跃思维的过程,如果少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失去很多发现、探索、创造的机会。劳动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带动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谈及慵懒作风(学风),当前,从小学生花钱“雇佣”同学做值日、写作业,到大学校园里替点名、替课、代体测量、代写论文产业链化,如此学风和修业状态,真是让人痛心叹息。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随机抽取的503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52.09%的大学生有替课现象。慵懒之风,已经从普通的生产劳动、体力劳动,逐渐弥漫到学习这项学生最重要的“劳动”上来。从中小学开始抓劳动教育,从小向青少年渗透劳动意识,从改善现状开始,逐步引导学风脱离慵懒。

  最后说说脆弱心理。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有人用疲惫和易折来形容他们的青春。某些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并无其他,而生活的单调和目标的唯一性在某一层面上导致了脆弱。生活、学习、工作的某点不顺都可能成为部分青少年自暴自弃,甚至自戕的导火索。倡导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磨砺青少年心志,在遇到迷茫和挫败时,少一点怨天尤人和轻易放弃;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也能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给予他们关于未来生活的更多选择。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习是每个青少年的必选项,但就业和生活却有着各色精彩的道路。

  当然,政策从出台到实施、见效,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共同支持,更重在坚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