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短命”招商引资的警示
吴迪
//www.workercn.cn2015-10-1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据《工人日报》10月16日报道,重庆一个18.8亿元招商项目投产一年半即申请破产。据记者调查,该项目涉及没有建筑资质、私刻公章伪造资质、无证施工等违法行为。此外,从施工到投产,相关职能部门只重招商,缺少有效监管,为企业破产埋下了隐患。

  下大力气招商来的项目在不久后“烂尾”,这种昨天还是职能部门鼎力支持的招商引资项目,今天却突然申请破产的招商引资“阵痛”,究竟是投资企业太圆滑、短期获利后立马“拍屁股走人”,还是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运行模式存在“硬伤”?

  梳理近年来的“烂尾”招商项目不难发现,各地为了招商纷纷打出诸如降低门槛、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资金,甚至为某些情况“开绿灯”、充当“保护伞”。比如,早在2010年,宁夏为争取一个投资18亿元的汽车项目,给予税收减免、返还土地出让金、提供办公场所、预留1600余亩备用地等巨大优惠。然而,此次盲目招商最终以“三年造了四辆样车”破产收尾。这种花钱打水漂儿的招商引资在不少地方曾上演。

  目前,各地的招商引资大多是通过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运用各种优惠政策来进行的,也就是一种以行政资源换取经济资源的运作模式。从实际效果来看,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模式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给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税收等都作出了一定贡献。也正因此,招商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一些地方政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有明确的年度引资指标,甚至连领导干部都有招商任务,完成得好还有提成。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会造成难以避免的尴尬,如当地政府陷入“烂尾”的被动中,甚至要为巨额欠债买单。

  “短命”的招商项目频频,各地需要冷静反思以往的招商引资旧模式带来的“阵痛”,引资模式需“重整河山”。

  首先,商业投资主要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地方政府应把精力转到优化投资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不能为了招商而“打肿脸充胖子”,不讲原则地扶持,久之会破坏健康的市场运行秩序。

  其次,坚守政策“红线”,提供便利适可而止。不能不顾国家产业政策,什么项目都敢要,什么优惠政策都敢给。以此次重庆近19亿元的招商项目为例,从施工到投产,企业一直借用政府的力量进行融资、征地和建厂,县政府为其向县国资委借款1.5亿元,向县农商行借款1亿元……申请破产后,政府如何偿还巨额债务?

  再次,招商引资要设置“法网”,防范资金人为流失。几乎所有破产项目都离不开资金链断裂这一原因,导致资金不到位、资金流失等情况的原因又很复杂。因此,建立完善的“法网”,防范和监督资金流动、落实,很有必要。

  此外,监督问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正当其时。监督,不仅针对企业的资金、工作落实,还针对职能部门是否“母爱泛滥”,要啥给啥;严格的问责制度能有效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行为,让近乎狂热的招商引资行为逐渐“冷静下来”。

  最后,招商引资模式应尝试转型和改革。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如今招商引资也有了专业的APP,通过大数据整合投资资源。有媒体预测,按当前趋势发展,传统招商引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加快由行政向企业模式转变的态势。

  旧有模式的招商引资方是职能部门,屡屡发生的招商项目破产事件,将政府部门卷入极其被动的漩涡。现在,是时候探索和改革招商引资模式了,否则,满目疮痍的“烂尾剧”还会再次上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