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职业打假人缘何能“存活”20年?
杜鑫
//www.workercn.cn2015-10-22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据《工人日报》10月21日报道,因微博爆料京东“入驻”工商局,让“职业打假第一人”王海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游走于消费维权和敲诈勒索之间的职业打假人,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

  职业打假人,这个从一出现就伴着争议的群体,缘何能“存活”20年?

  首先,职业打假人愿意打假。一方面,职业打假人有利可图。1994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了“假一赔一”的规定。1995年,22岁的王海在北京各商场买假索赔,50天时间获赔偿金8000元。随后,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涌现出来。如今,新消法将“假一赔一”升到了“假一赔三”,而新食品安全法则有“假一赔十”的规定,这些都提高了职业打假人的“利润”空间。据媒体报道,一些职业打假人一年可以赚取几百万元,有的则坐拥千万资产。另一方面,职业打假人的“知假买假”行为有法律保护。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今年在通报法院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关情况时说,“职业打假”、“知假买假”纠纷较为普遍。各级人民法院依照食品药品纠纷司法解释的规定,认定个人打假者具有消费者身份,加大了消费者维权的力度。

  其次,职业打假人有假可打。一方面,假货、虚假广告等各种形式的“假”的泛滥,让职业打假人有的放失,甚至打假的时候还会挑肥拣瘦。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知名品牌,而国内消费市场又很庞大,很多中小生产商抓住“商机”,不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而是仿制知名品牌或者在宣传上下功夫,目光短视,导致假货泛滥。另一方面,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完善,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甚至一些地方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造假利润大,违法成本低,受到惩罚小,假货泛滥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顽疾。

  最后,职业打假人善于打假。20年来,职业打假人本身的打假技能、手段以及对消费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越来越纯熟。从个体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纯熟的法律知识,熟稔行政、司法程序,善于利用法律规则形成一系列打假模式。而更为高级的职业打假人则大都有自己的专业团队,汇聚律师、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卧底等专业人士,凭借较为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力量,将法律赋予的权利用到极致。

  不少人认为,职业打假,是随着我国经济起飞、道德下滑应运而生的“新行当”,这个“行当”也从不缺乏争议。不过,法无禁止即可为,与其争论这个“行当”的正当性,不如深挖职业打假人植根的土壤,反思假货泛滥的根源到底在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