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应理清大数据的三个不等式
杜鑫
//www.workercn.cn2016-02-02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为了揭示消费中的大数据运用,《工人日报》记者近日深入采访,从餐饮消费、旅游消费、消费金融、信息消费等多个方面以及大数据征信、大数据营销、大数据打假等多个层面,在报道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揭示了当下大数据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于大数据,有必要厘清三个不等式。

  首先,大数据不等于海量数据。当下,大数据应用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有什么数据就收集什么数据。眉毛胡子一把抓,未必有效,因为很多数据可能是噪音数据。相比较收集海量数据,精准画像更为关键。清华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系姜旭平教授就认为,大数据分析过程中,捕捉客户的数据影像,刻画客户行为发生轨迹和描绘整个客户的关系信息图谱是关键。从更深的层面考量,当下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的还是数据孤岛问题,由于各电商平台存在利益壁垒,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加之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目前的大数据只能称为“小数据”。阿里巴巴在利用大数据打假的过程中,就面临着拿不到其他平台的数据,无法有效打假的窘境。

  其次,大数据不等于大忽悠。大数据这个词语这两年有滥用的嫌疑,很多人言必谈大数据,但是真正能把大数据讲明白的却是少数。于是,大数据是大忽悠的论断广泛流传。有媒体在采访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时发现,目前确实还没有一个称得上佳作的大数据应用案例。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车品觉就表示,大数据的应用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就现状而言,大数据技术更多地用于推荐和营销。尽管大数据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并不能说明大数据就是大忽悠。从其应用较浅层次——精准营销来看,对促进消费已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消费者购物更加精准,反馈也能让商家提升服务水平。当然,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仍旧需要基础知识作为补充。北大一位教授就表示,大数据不能忽视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大数据本身不构成带来知识的积累,它只是带来一个量的变化。

  第三,大数据不等于大风险。毋庸置疑,大数据可能会威胁到信息安全。对于个人而言,可能会不断地遇到精准骚扰、个人隐私随时可能“裸奔”。对于企业而言,企业采用和实施诸如云服务等新技术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风险,云端的大数据对于黑客们来说是个极具吸引力的获取信息的目标。数据一旦泄露,企业可能面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过,应该认识到,大数据的风险并非来自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使用这项技术的人。商家精准营销、企业利用云服务等新技术,能促进消费、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当精准营销变成精准骚扰、企业云端大数据被黑客利用,风险就会降临。大数据能带来风险同时也创造机遇,关键看人们如何拿捏。

  随着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被视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创新驱动力。切实理清大数据的三个不等式、正确认识大数据、升级大数据的应用,才能更好地通过大数据创新产品服务供给,促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