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甘肃省人社厅、卫健委联合下发的文件,该省参加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论文、科研不做硬性规定,并加强了医德医风考核,这也是甘肃省首个基层高级职称评价标准。
对于医生来说,从踏进医学院大门开始,论文压力就如影随形,毕业需要论文,职称晋升更是需要论文。不论身处哪个科室,从事哪类工作,在很长一段时期,论文是医生晋升的“硬杠杠”。这种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医学论文泛滥。科技部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国内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10的专业中,医学占了4个,占全部论文总数的三成以上,与医学学科本身的体量不成比例。
很多医院附属于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医院医生所发论文,往往也计入大学科研成果。一些医疗机构对于医生论文的发表期刊要求是“SCI起步”,甚至不同SCI杂志还有影响因子评分。相比于看重杂志的评级,论文内容和质量到底如何,能否反映出医生的业务水平,就不在考察范围之内了。
这是因为,很多医学论文,评审都未必在短时间内看得懂。要知道,国内医学类SCI杂志数量非常有限,且影响因子不高。为了谋求晋升,许多医生不得不在海外杂志用外文发表论文,欧美杂志上去不,亚非拉国家也可以,甚至衍生出来一条专门的医学论文海外发表产业链,从论文选题、实验数据到成文翻译、同行推介再到文章发表,一条龙服务。那么,这样生产出来的论文,注水甚至造假就在所难免了。毕竟,医学研究属于尖端科学,对于人员、硬件、环境要求很高,普通临床医生很难做出突破性科研进展。
近两年,已经出现多起国际期刊大量对中国医学论文撤稿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医学科研的口碑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在海外杂志上用外文发表的有关国内医学问题的论文,到底学术交流作用有几何,不言而喻。
临床医生的作用是治病救人,以科研工作者的标准来要求24小时倒班、门诊手术病房连轴转的临床医生,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而以论文为“硬杠杠”来评价临床医生,会形成医院、医生甚至医学院学生“重科研轻临床”不利导向,这样的导向,最终将会影响全民健康。
在发达国家,医学院学生往往从入学开始,就分为科研和临床两大分支,并延伸到职业领域。临床医生只负责临床医疗工作,并无科研压力。我国现在也开始对医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生进行学术型和临床型的区分,后者方能成为执业医师,其意义也是在此。
医疗归医疗,科研归科研,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论文“包袱”丢掉,方能促进他们心无旁骛地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当然,没有了论文标准,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公平有效地决定医生的晋升,也值得相关部门思考。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