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农村部1月8日进行的全国非洲猪瘟防控远程培训上,该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要“杜绝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在此之前,该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饲喂过程中使用了餐厨剩余物。
我国一直是餐厨垃圾产生大国,早在2015年,全国日均餐厨垃圾产生量就达到25万吨,人均日产量为0.18kg。
很多人会觉得,餐厨垃圾都是“吃剩下的”,不含任何有毒和腐蚀性物质,对环境影响不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餐厨垃圾的特点是水分含量高、有机物含量高,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改善,如今的餐厨垃圾,包括了肉蛋奶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这些餐厨垃圾非常容易腐烂变质,不仅会挥发出难闻的气味,也会滋生蚊虫,并且容易滋长各种微生物。
在早些年,餐厨垃圾是曾作为动物饲料使用,但由此带来的疾病风险也随之存在,人类可以食用的食物,可以耐受的病菌,不见得动物也能承受,就如同此次非洲猪瘟疫情的成因一样。目前,餐厨垃圾多为焚烧或掩埋,由此带来的空气影响和土地占用问题同样不容小觑。不可否认的是,餐厨垃圾可以进行再生利用,但就现阶段的再生利用效果而言,不论是转变成沼气,还是进行生物柴油炼制,其成本均不低,利润率有限,许多项目都需要靠相关补贴方能维持。
换言之,如果算“大账”,餐厨垃圾绝非“宝贵资源”,而是能少则少。也就是说,治理餐厨垃圾,关键在于减少餐厨垃圾的产量。一般来说,餐厨垃圾分为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前者来自餐厅,后者来自家庭,从总量上来说,前者垃圾量远远多于后者。这是因为,家庭做饭大多量力而为,产生的额厨余垃圾多为下脚料,而餐饮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之前还是餐桌上的美味珍馐,结账走人后立刻变成一文不值的“泔水”。个别消费者甚至抱有不良的心态:我花钱买的,浪费只是自己的事情。殊不知,餐饮浪费对环境带来的不可逆的影响,绝非“花钱”就能弥补。
减少餐饮浪费,一方面有赖于向公众宣导正确的餐饮文化,光盘不铺张,引导消费者自觉减少浪费,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鼓励餐饮企业调整菜品结构,如今家庭规模小型化,一人消费也不鲜见,消费者更多是为了“品菜”而非“吃饱”才走进餐厅。餐饮企业不妨推出一些精致的“小份菜”、“半份菜”,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能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