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湖北武汉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展示中心。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日前,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公布《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从《公报》中看到,2018年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71.8亿元,增长11.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5年超过2%,再创历史新高,稳居世界第二。
综观2018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惊喜之余,也有对于其未来发展的些许期盼。
喜的是,2018年全国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保证了数量规模的投入。这个量级规模的科技经费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境况下投入的,从中可以读出从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到企业微观主体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其有着逆周期调适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科技对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的重要性不但没有弱化,反而体现出加强的趋势。
再者,回顾最近三年的情况,科技经费连续三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速,意味着首次迈上了两千亿新增投入的门槛。众所周知,科研经费是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战略性资源,此类资源的稳定增加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一种资源性保障,更是那些实施创新战略的相关主体的底气和信心的物质保障。同时,这个可观的增速让我们对未来科研经费投入充满乐观的期待,可以促进更多创新主体对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从而营建一种良性增益的科研投入创新生态。
盼的是,科研经费投入结构能进一步得到有效优化。
首先,期盼基础研究的经费增加额度有所优化。在科研经费投入总盘子中,主要有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三个重要主体。在2018年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投入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是1090.4亿元,占比5.5%,与上年持平。基础研究是应用性研究和试验性研究的更为底层的基础,而综观我国科研创新现状,对于“卡脖子”技术问题的解决,基础研究是难点、痛点和突破点。
同时,期盼企业的科技投入经费分配有所优化。企业对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75.9%,沿袭了近几年对整体科研经费投入的主要贡献角色。从全球范围横向对比来看,在科研经费投入的排行榜上罕见中国公司的身影。从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来看,在全球2500家公司的研发投入排名的前50强中,中国仅有华为上榜,这个数据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权重相比,显然还有一定差距;从科研经费投入的功能区分上看,中国公司科研经费投入中试验性研究占大头,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的重视和投入并不够。
客观来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状况虽涨势喜人,但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期盼以更多制度性创新安排和引导进行结构上的优化,让中国研发投入的效益进一步提升,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