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角度看,社区防疫既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社会治理考场上的一次生动实战。
据媒体报道,节后返程人员逐渐多了起来,各地基层社区和街道的疫情防控成为一大重点。很多社区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严控社区外人流出入,逐户对居民进行体温和近期动向排查,要求返程人员主动上报信息、自觉居家隔离、监测健康状况等。针对一些外地返程人员回到社区时吃了闭门羹,甚至有小区物业联合业主拒绝节后返程的租户入住等问题,民政部及时回应,称“防控严格落实,病毒必须隔离,但人心不能疏离”,村和社区可以采取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措施,不宜“一刀切”。
在社区这一关口,如何严防死守,考验着各地社区和街道干部。
防止异地疫情输入本地、从源头上防控疫情,社区街道是十分重要的阵地,而且基层治理网格化、地毯式的特点,也是确保疫情防控无死角的优势。
一些地方的社区防控做得很好。比如,有媒体报道,某地社区工作人员在区内武汉返程人员隔离期间,每日到该户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状况监测,并帮助购买蔬果等生活用品,工作人员每次与该住户接触前,都是进入楼梯间后才换上防护服,尽量不为其他居民带来恐慌;一些地方为小区居民制发临时出入证,对社区外来访人员实施登记制度,制作和更新楼栋疫情防控分布图,对小区内重点人员进行重点监测,提前联系湖北籍外来人员建议其推迟返程时间等。类似举措显然很有针对性,更加科学、高效和贴心。
一些基层治理者在疫情防控方面缺乏经验,这可以理解。但无视百姓实际情况,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则有形式主义之嫌。不分具体情况,“谁都不能进”,显然更加省事和讨巧,但这种做法会不必要地增加公众的恐慌情绪,还可能对相关人员的正当权利造成误伤。
疫情防控不是业绩秀场,来不得任何形式主义的东西。管理者每一次决策、每一项措施出台,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公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复杂问题要分级分类处理。关键一点,我们要看防疫措施的整体效果,而不能自己怎么省事怎么来。
隔病毒不能隔人心。社区防疫,既要严防死守,也要体恤百姓,在法治和科学的原则下审慎而行。于公众而言,疫情面前,不可避免地要牺牲一些个体的便利,要对相关决策和措施予以理解、支持与配合。各方都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相向而行,才能构筑起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才是疫情防控的正确姿势。
某种角度看,社区防疫既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社会治理考场上的一次生动实战。
一段时间以来,从社会治安的群防群治,到民生领域的养老、就医、托幼等,社区治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治理成效有目共睹。眼下,基层社区的疫情防控战已经打响,下一步如何科学部署、精准施策,是决定社区防疫成败的关键。相关方面既要有“钉钉子精神”,也要下足“绣花功夫”。期待基层社区把握好尺度,积极探索,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鲜活样本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