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申遗成功不涨价”应成共识
//www.workercn.cn2014-06-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多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陕西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丝绸之路涉及陕西的7处文物点,不会因为申遗成功而涨价。(见6月23日《华商报》)

    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交流和对话;大运河印证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二者联袂入遗,可喜可贺。高兴之余,人们也不免担忧相关景点门票会不会随着身价水涨船高。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以往一些景区成为“世遗”后,门票大幅上涨几成惯例。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次年6月南靖土楼田螺坑景区、华安大地土楼群等门票就分别上调五六十元。而纵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九寨沟、皖南古村落等著名景区,也都在申遗成功后纷纷涨价。

    申遗的目的,旨在唤醒全社会对珍贵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申遗成功成为涨价有理的代名词,人文自然景观变成“看不起的风景”,这显然有悖申遗初衷。而由门票涨价所形成的“申遗经济学”,无形中会误导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的思维理念,盲目追求商业利益,忽视对遗产的保护。比如,丽江古城为了商业开发,盲目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导致世界遗产原本的真实性变了味;故宫长期处于旅客接待超饱和状况,过多的旅客对故宫的路面、台阶、彩绘、局部装饰等造成一定影响;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更是因为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人工建筑,一度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出示黄牌……

    更过分的是,涨价赚得盆满钵满背后,落实到保护上的资金却极为有限。有调查显示,一些景区门票收入除去上缴政府、财政、旅游公司和维持人员开支的资金,平均用到遗址资源保护上的资金往往不到10%.有专家指出,有些申遗之所以“变味”,源于一些申请者动机不纯,单从坐收渔利、追求政绩的角度出发,导致遗产的人工化、商业化,严重损害其价值。

    与内地景区热衷涨价形成鲜明对比,2010年澳门老城区最核心区域的25幢建筑和8处广场空间打包“申遗”成功后,非但没有增加票价,反被特区政府辟为“免费参观区”,当地官员解释说:“我们用公费维护世界遗产,希望通过它来教育市民,也通过它让外来的游客了解澳门。”这种责任和担当令人敬佩。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河南嵩山、湖南崀山等景区在申遗成功后均表示不会涨价,此次大运河入遗后,杭州也立即承诺坚持“博物馆不收费、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的运河综保“三大目标”不动摇,加之如今陕西官员的表态,“申遗成功不涨价”的承诺无疑给公众吃了颗定心丸。有必要让这一理念成为共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