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科教时评:院士增选如何才能真正“去官化”
关越
//www.workercn.cn2015-01-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法明 漫画

  近日,中国科协印发了《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此次增选候选人,再无“归口部门推荐”渠道,且首次提出,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首次将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排除在候选人之外,取消“归口部门推荐”是这次两院院士增选的亮点,这意味着代表着国家至高学术荣誉的院士评选进一步向学术本位靠近。

  谈到官员院士,不由让人想起张曙光。这位前铁道部高官,由于其舍得花两千多万高价贿选,再加上铁道部一再推荐并积极运作,差点当上院士。在两院院士队伍中,身居高位的政府官员并不鲜见。虽然官员院士与腐败并无天然的联系,政府官员中不乏学富五车之人,但只是极端个例。真正的学术研究者应该在科研院所、高校,披肝沥胆孜孜以求,而不是官场,官员政务缠身,其本职工作无疑会耗费精力,导致在学术研究上投入不足。公众对于官员院士的学术水平、入选有无内幕的质疑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毕竟有权者通吃在不少领域横行。如今,两院院士增选,让党政机关处级以上官员走开,显然释放出积极信号。

  不过,要斩断伸向院士队伍的权力之手,仅仅向高官说不,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在院士的入口去官化、去利益化,在去高官、取消归口部门推荐的同时,也要拒绝高管。犹记得2013年,在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时,由于候选人名单中多名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榜上有名,被讽刺为“院士成了院仕”。高官缺少学术研究的精力,同样,主要精力放在企业运营上的高管们,也缺乏做高深学术研究的自然条件。高官、高管跻身于代表我国科研最高荣誉的院士之列,不免掺杂水分,有非学术因素的干预。从这方面讲,无论是高官,还是高管,都应该和院士保持距离。

  此外,仅仅严把院士入口关,还不足以淡化、消除行政权力对于学术的影响。我国的整个院士体制本身就笼罩着行政色彩。在国内等级分明的学术体系中,具有终身荣誉的院士无疑高居金字塔的最顶端,在申请重大科研课题、各类评审上的优势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对院士所在单位来说,拥有一个院士几乎意味着拥有了一个聚宝盆。高校、科研院所乃至地方政府,为了引进院士,不惜提供各种额外待遇和权力。又如,国务院规定,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医疗、乘车方面的工作待遇相当于副部级。院士本身俨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行政级别,不仅享有诸多行政资源,更因此而获利颇丰。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院士体系能在多大程度上去官化,去行政化,需要打一个问号。

  面对科研体制中的“官本位”,屡禁不绝的权力通吃现象,少数院士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等突出问题,人们把院士制度改革的焦点首先对在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上。不过,仅仅向官员候选人说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尽力排除非学术因素干扰,减少行政干预,把院士称号承载的与功利相关的负担排除掉,这样才能让院士更好发挥明德楷模作用,激发整个科技战线和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