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大众话题:高校简称,“舌尖上的名校”之争
邓海建
//www.workercn.cn2015-07-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6月底,南昌大学发布由江西省教育厅核准发布的章程,将“南大”定为自己的学校简称。7月2日,南京大学有关方面回应,“学校已向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表示了严重关切。”媒体从教育部了解到的态度是,希望南昌大学、南京大学能规避引发校名争议的情况出现,协商妥善解决此事。(见7月5日《新京报》)

  大学的简称,就像江湖花名,既朗朗上口,又能把不谙内情者唬得一愣一愣,因此,但凡段位较高的名号,谁也不愿任其沦为“分享模式”。何况,中国人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之重要性不言自明。从这个意义上,就能理解南京大学的“严重关切”,当然,也更容易理解原泸州医学院与四川大学的爱恨情仇。

  此前,因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而成为新“川医”,遭致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反对,向教育部正式提出行政复议。而新“川医”部分学生听闻校名有难,更是“在图书馆门口坚守几个小时,坚持合权合法合理的更名。”

  为了名号,大家都是蛮拼的。

  如果从名声等同于节操的逻辑看,捍卫简称也是要紧之事。但问题是,这种论争究竟意图在何?比如“南大”之争:一方面,对于南昌大学来说,早在前一任校长时期,南昌大学就曾通过有关部门对省内媒体发文照会,称南昌大学简称一律使用“昌大”。而其校歌亦云,“巍巍昌大宏规启,弦歌既倡薪火继”。如今怎就摇身成了“南大”?另一方面,对于南京大学来说,似乎气度也可以更宽厚一些。简称不会飞出银河系,多具有地域性特征。譬如提起“华师”,就有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市民首先会想到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市民会想到华东师范大学,广州市民则会想到华南师范大学。各叫各的,也不见得就天下大乱。

  名,口口相传之间、岁月流转之下,不过是个音节罢了。它背后承载的价值与担当、情怀与操守,才是最值得薪火相传的“瑰宝”。有媒体统计称,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将近四分之一的高校在名字上玩“美图秀秀”,各种美颜各种P图,弄得考生及家长傻傻分不清。眼下的高校简称,不过也就是一场场“舌尖上的名校”之争——争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声闻荫庇,争的是“名声大了好伸手”的资源话语,与中国高校的人文梦想有何干系?

  在去行政化与力避千校一面的路上,如果中国高校的精力仍靡费在虚名浮利之上,那么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何处安身、又何以安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