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说中国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巨人,估计中外都不会有异议,国人对竞赛金牌的长期“占有”近乎成了习惯,以至于对国际竞赛本身都失去了关注的兴趣,摘金夺银的新闻报道沉寂有年,想不到一次“不慎失手”居然会激起一堆杂乱的情怀。
近日,在最新一届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美国队击败了数十年来“独霸”冠军奖台的中国队勇夺第一,霎时间波澜四起,英媒评价说是“破天荒”的一次。
在西方人的惊诧眼光中,习惯奥数队员背金牌回家的国人也失去了往日的淡定,有人忍不住自慰,直指“一群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孩子打败了一群在中国读书的中国娃”,理由是他们发现美国的奥数队伍中出现了华裔的身影。而有识之士则祭出了理性的冷静思考,呼吁中国能从这次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新站到奥数的最高领奖台上。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奥林匹克数学对青少年的脑力锻炼作用非常,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说,对学童的未来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于华人是不是智识高远,不宜于与心存优越感的人士论争,而说到教育,特别是奥数教育的特别功效,也是高深莫测的问题。近来广受质疑的教育问题本来是无话可说的项目,坦白说,中国式育才数十年来有事实为证,口头、文字上的话语说的已经让官家麻木,再说至多是废话重复。
不过坊间似乎对奥数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尽管加分之类的行情看淡,各色人士依旧追逐热情不减,所谓智力训练云云,真假莫辨。更有高士宣称,近年西方因为中国奥数金牌战略的成功,终于开动脑筋反思自己放任兴趣为主教育思想,开始了向东土“刻苦”训练的复归。
这些说法从何而来不太清楚,据我所知,西方对数学的教育基本上处于最基础的范畴,对大多数人而言,“热爱数学”纯属想象,更有现实情形表明,绝大多数“数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无用”的学问,至于奥数,基本上是为热爱数学的天才预备的:给予热爱的人最好的教育储备。
客观说,奥数是数学天才的补给,问题是有数学天分的人未必热爱数学,因之真正享受奥数乐趣的人是少之又少。咱们训练出来的奥数“天才”是不是喜欢数学,那是具体个人脑袋里的遐思,局外人难知,然而从事实本身看,那些挂过奥数金牌的中国选手有些让人失望:数十年来,没有一名奥数高手领享菲尔茨奖,甚至罕有人继续从事数学行当,仅存的少数继续数学业务的人,按照业界的观点:也不是顶级才俊。
再来看祖国的奥林匹克数学产业,成千上万的家长学子趋之若鹜有年,才智是不是真的提高却全然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事情。有专家研究统计说,撇开登顶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人精,适合学习奥林匹克数学的人无不是那些智力超常的人,据称这群人不足5%.如果专家所言确实,显然众多奥林匹克数学班里的孩子是在瞎耽误工夫。
实际上即便是登顶奥数巅峰的人也可能是“浪费”了宝贵的人生时光。国际数学界顶级高手丘成桐曾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中国的奥数金牌获得者。某年他收录了两名金牌选手,初尚以为不错,结果发现徒子连基本的数学思维都欠缺——这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其一再造之后继续了数学进阶,另一则无论如何启蒙、雕琢都难以明白“数学思维”,丘教授只好遗憾地将之打发回家了。
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如何能够摘取奥数金牌?这大概是获益中国式的教育手段了:辛苦这名莘莘学子背下那么多数学题了。
中国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巨人,但在奥数巨人辈出的时代里,中国从来就不是数学巨人,想到所谓的“重新站到奥数的最高领奖台上”不免觉得有些搞笑:好无趣的金牌念想!
显然,教育问题之外存在着一些更让人担忧的思绪。其实何止在教育领域,在思想、文化,甚至其他诸多领域不也是这样么?
强制的灌输教育还妄想着徒弟创新突破,这犹如不识字的人教人识字,如何能够?!
斯是陋室,惟吾豪华? 2008-09-30 |
钱江晚报:面对代课教师当有愧色 2010-01-03 |
以领导的名义 2009-01-07 |
人民日报:增兵撤兵的“辩证法” 2009-12-04 |
羊城晚报:“中国政府形象广告”的另一个意义 2009-12-01 |
钱江晚报:面对代课教师当有愧色 2010-01-03 |
顾网闻之 2012-10-31 |
南京日报:别用“物质秤砣”衡量“古诗重量” 2014-10-24 |
趣谈文人书斋 2015-05-14 |
一周看点: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2009-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