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高谈阔论:国学可别患上“虚热病”
朱四倍
//www.workercn.cn2015-12-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十多年前,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一批教授在电视上解读传统文化,引发民众对传统文化亲近和阅读的热潮。而在当下,各种“国学培训班”红火,有人认为我们迎来了“国学热”现象。对此,备受观众喜爱的明星学者钱文忠说,“这十年来,传统文化,或者说一些人说的国学,确实看起来很热,但我个人并不看好这种‘热’”。

  正如钱文忠所说:“就好比,人体温度需要正常才健康,国学也应该保持正常的温度,不应过冷,也不该过热。”正常的、理性的、适度的“国学热”是值得期待的,怕就怕国学患上“虚热病”,更怕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成了“传销大师”,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国学而是围绕市场、销蚀和侵蚀国学,是在贩卖和糟蹋国学。这样的“热”肯定是百害无益,更会毒害“不知情者”或者欺骗理性思考能力较差者。

  梁启超在《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中把国学区分为“文献的学问”与“德性的学问”两类,认为应“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文献的学问”,“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德性的学问”,并提出了“求真、求博、求通”的原则。这在今天看来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但遗憾的是,时下的“国学热”似乎已经变味,市场化、利益化、庸俗化、浅薄化、快餐化、商业化、娱乐化、游戏化的“国学虚热病”长久不退。在真正的“国学热”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就已经被虚假的“国学热”掩盖和遮蔽了,让人心痛和无奈。

  应该承认,“国学热”的出现与市场经济对文化商品需求的推波助澜有关。事实上,不少看似推崇国学的背后,都有利益的影子在晃动。一些地方,把国学弄成了牟利的工具;有的人把国学当成了大众的娱乐;而针对企业界人士的开办天价速成国学班,则是把国学当成了产业或是富人的装饰品。这一切从表面上看是国学热繁荣的一个表现,实则是抽空了国学固本的土壤,不能不让人产生疑惑。由此,出现种种背离常识的国学虚热怪象恐怕就不足为奇了吧?

  国学虚热背离了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就是让个体用审慎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更好地了解国学,感受国学魅力,培养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的国学教育应是毫无功利性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把孩子培养成具有文化气质和精神高扬的人。国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很强的学问。国学之大用在先明其义,然后探究“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正如先贤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还如荀子所云,“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而认为国学教育不能为其带来实惠或者国学教育不能立刻显现功效的短视做法早已得到批判,其急功近利的态度也是学习所应避免的。

  任继愈先生说:“没有传统就没有今天,大家都是在旧的文化基础上建设新的文化。接上去,发展。这是国学的目的,国学就是传统文化。”但国学虚热恰恰抽空了国学存在的土壤和目的,是把国学弄成了利益的载体。必须警惕隐藏在国学热中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尤其是在当下话语环境中。当前的“国学热”,一部分动力来自功利性和商业利益的驱动,常常把启蒙教育国学都变成了一种商品进行兜售,由此出现的“国学热”也就陷入了功利主导的泥淖和社会陷阱之中,不但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教化要义,而且贻害无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